三大主流媒体刊文解读: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

2016年12月15日  14:54:38 来源:168炒股学习网  阅读:4103人次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上,2016年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进军,打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战。那么,这一年,中国经济交出怎样的成绩单?取得哪些经验?接下来,又会走向何方? 

今天,三大主流媒体刊文谈中国经济,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实现良好开局 奋进全面小康——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一年间》

《人民日报》头版刊文《中国经济新方位》

《经济日报》头版刊文钟经文文章《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写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要点摘发

文章全文

文丨新华社记者韩洁、安蓓、王希、陈炜伟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上,2016年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年——

  

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进军,打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战。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

  

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引领中国经济拨开迷雾,实现缓中趋稳、稳中蓄进的发展态势,也向世界传递出坚定的发展信心。

  

一年成绩来之不易

面对复杂局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赢得“十三五”良好开局

  

11月底,普华永道等多家境外机构联合发布《中国资本市场洞察调研》。这份针对中国企业高管的调研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对未来3年企业营收前景充满信心。

  

“大河有水小河满”,企业家的乐观源于对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预期和信心。

  

尽管年初曾对中国经济表示担忧,但时至年底,包括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汇丰银行、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穆迪等多家机构都陆续发声,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普遍表示看好。

  

预期“反转”背后,折射出一年来中国经济走过的不凡历程。

  

这是挑战重重的一年。

  

环视全球,美国经济复苏力度低于预期,欧洲经济尚未摆脱低增长状态,日本经济结构性改革滞后……主要经济体增长态势疲弱,不确定性增强,中国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

  

回顾国内,外需对增长拉动力减弱,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乏力,金融等领域风险隐患比较突出,一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和经济结构单一地区矛盾较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困难不可低估。

  

阵阵寒意中,中国经济却逆势而上,呈现出更有质量、更有活力、更加健康的“新气质”——

  

“稳”字当先,中国经济在内外挑战中平稳运行。连续三个季度增长6.7%,居全球主要经济体前列;提前完成全年就业指标;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物价涨势总体温和。

  

“创”字引领,为中国经济厚积薄发积蓄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均保持10%以上增速,中国成为全球创业投资热土。

  

“简”字凸显,为中国经济释放无限活力。简政放权,为创业者提供了颇多便利。全国日均新登记企业近1.5万户,创业成本显著降低。

  

“优”字发力,带动经济企稳向好。产能和库存下降引导市场预期改善,降成本增强企业信心,补短板拉动有效投资,去杠杆路径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初显,经济运行产生一系列积极变化。

  

面对诸般困难与挑战,中国经济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实属不易。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这份成绩单的取得,来源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判断形势,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围绕经济发展新常态“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作出重大理论创新和决策部署。

  

掌舵沉稳裕如,知难勇毅向前。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中国经济发展的每个关键节点、作出关键决策,指引中国经济拨开迷雾,稳步前行——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开局之年、推进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如何为中国经济开好局,起好步?

  

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为经济增速树立底线思维,这是魄力,更是准确把握经济大势的信心和决心。

  

4月,春暖花开。在分析研究一季度经济形势时,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一些实体企业生产经营仍然困难,市场风险点增多。做好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准备,扎实做好工作。

  

不为表面现象所惑,紧紧抓住供给侧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攻方向,切中要害,久久为功。

  

进入二季度,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消费需求转弱,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深度分化调整加剧。

  

面对海内外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于年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发展走势。

  

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进入下半年,中国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可喜的变化——

  

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9月份打破连续54个月下降走势后,连续3个月正增长;企业效益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民间投资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

  

10月底,收官之季序幕拉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这一重大判断,指出要深化、细化、具体化政策组合,加大工作落实力度。

  

不为一些经济指标回升而喜形于色,也不为一些指标下行惊慌失措,如同“定盘之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掌舵中国经济巨轮,迎风破浪,不断前进。

  

近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全面下调发达经济体今年经济增速预期,但却维持今年中国经济增速6.6%的预期不变。报告认为,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将继续在全球经济增长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跃升

  

当支柱产业遇上去产能,河北不是没有纠结:压减产能,势必影响短期经济总量;维持现状,结构失衡矛盾将愈演愈烈。

  

去留之间,河北选择了前者。

  

有效减法换来发展加法。截至10月,河北提前完成年度钢铁产能压减任务,前三季度地区经济增速也出人意料地两年来首次高于全国水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如何“攻”掣肘经济转型的结构之“坚”,关系决胜全面小康全局之成败。

  

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周密部署,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呈现多向度的积极变化——

  

煤炭、钢铁加速去产能,供需关系改善;商品房库存持续减少;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等措施陆续出台,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有所下降;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清费减税、简政放权,企业成本逐步下降;扩大有效投资,推动扶贫攻坚,补短板走向深入……

  

纲举目张,执本末从。从“三期叠加”到“经济发展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找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病根——有效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结构性问题突出,对症下药,主动出击。

  

一年来,围绕这条主线,改革部署密集有序——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确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行动路线图;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经济开启了结构调整的大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改革共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利普顿说。

  

一年来,围绕这条主线,改革脉络日渐清晰——

  

制定工作方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手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周密部署,系统解决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如何落实”等问题,为改革推进提供了重要遵循。

  

这是目标明确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这是方向明晰的改革: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

  

这是锁定病灶的改革:抓住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

  

这是厘清边界的改革:既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又让政府勇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

  

一年来,围绕这条主线,改革决心更加坚定——

  

同样是在河北,去产能也并非一马平川。

  

近日,针对河北仍有企业不顾中央三令五申,顶风作案,违法违规建设钢铁冶炼项目,一周之内,国务院调查组、专家调查组、河北省调查组三次实地检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革故鼎新的攻坚战,样样关系到存量调整,刀刀动的是既得利益——

  

去产能面临“人哪去、钱哪来”,形势复杂;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依然巨大,风险隐患加剧;企业杠杆率高企,债务规模增长过快;制度性交易成本等隐性成本备受诟病;“补短板”亟待破解社会资本进入难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一定要切实抓好。”

  

“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要树立必胜信念,坚定不移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改革落实,释放出坚定的改革决心。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忍得一时“痛与断”,会迎来凤凰涅槃。

  

地处江苏的沙钢集团淮钢特钢股份有限公司今年1至10月盈利3.7亿元。公司总经理陈少慧感触深刻:“近一年来,淘汰部分过剩产能、打击违规违法生产,企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市场预期明显向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比于需求侧的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一剂标本兼治的良药,促进中国经济祛腐生新,稳步前进。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说,中国正在经历的去产能以及经济转型尽管有挑战、很痛苦,但这符合各国广泛的利益需求,转型升级将推动中国引领世界经济前行,让全世界受益。

  

一种动力更加强劲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改革红利不断释放,为中国经济注入澎湃动力

  

“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攻坚关键期。2016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安徽凤阳县小岗村调研,这也是他在“十三五”规划纲要出台后的首次地方调研。

  

关键的时间节点,重要的改革“地标”,此次调研传递出强烈信号:改革开放矢志不渝,攻坚克难决不止步。

  

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30次研究部署改革工作的会议。三年来,每次会议,都会针对改革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最突出矛盾和最需要把握的问题提出要求,为改革沿着正确轨道运行把脉定向。

  

“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我们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

  

“全面深化改革头3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3年,今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

  

“面对改革的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要牵住改革‘牛鼻子’,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

  

“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

 

……

 

风疾浪高,击楫勇进。攻坚之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按下“快进键”:

  

一年来,中央深改组会议节奏提速,截至12月5日共召开11次会议,审议通过改革文件数量达到96个,较往年明显增多。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重庆、江西、安徽、黑龙江、宁夏、河北、青海调研考察,所到之处,“改革”无一例外成为高频词。

  

对此,拉美社在9月底发表的评论中盛赞:“中国推进改革和维持中高速增长的决心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希望和稳定。”

  

改革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不可避免地会触及既得利益,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只争朝夕的锐气和勇往直前的毅力。

  

进入2016年年末,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破局开路,交出了一份锐意进取的“改革答卷”: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N”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公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蓝图;出台农地“三权分置”、加快农业现代化等一系列改革方案;财税体制、科技体制、生态文明改革总体方案精彩亮相……柱立则墙固,梁横则屋成。目前经济生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主要综合性改革方案已基本出台。

  

——不断推进简政放权,资源税改革、营改增全面铺开,国资监管转向以管资本为主,价格改革大刀阔斧,自贸试验区扩容,投融资体制、混合所有制、利率汇率市场化等改革全面发力、次第开花……改革涉险滩、啃硬骨头,突破了一些过去认为不可能突破的关口,不断夯基垒台、厚积成势。

  

——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强调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随后,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等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一扫各方疑虑,有效增强了发展信心。

  

——加强改革试点统筹,及时评估试点成效;提高督查工作权威性和执行力,以硬措施保障硬任务;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宣传总结推广;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发挥好改革先导性作用……一步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中央深改组会议多次要求坚决贯彻全面深化改革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

  

有评论称,环顾当今世界,各经济体改革意愿强烈但真正能够落实的屈指可数。中国的发展强大得益于强大的改革攻坚能力,其中党的坚强领导是关键所在。

  

一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风肃纪、反腐惩恶,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树立求真务实的选人用人导向,让更多改革促进派、实干家脱颖而出。全面从严治党为改革营造了有利环境,推动改革航船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一种视野更加宽广

面对深度调整的世界政经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谋划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不断开拓中国发展新空间

  

2016年8月13日,巴基斯坦M4高速公路绍尔果德至哈内瓦尔段项目正式开工,这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批投资项目之一,也是亚投行在巴基斯坦的首个投资项目。

  

“我们的国家已走出阴影,踏上了充满希望的道路。”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介绍,M4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成为纵贯巴基斯坦南北的连接线,实现全国交通网的互联互通,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016年1月,中国倡建的亚投行正式开张运营,并在年中通过首批四个项目,搭建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新平台。

  

这是体现中国风范、彰显中国智慧的一次启航。

  

从最初只有域内21国加入,到去年英德法意等西方大国争相加入,再到不久前加拿大正式加入,两年间亚投行的“朋友圈”已遍布亚洲、大洋洲、欧洲、拉美、非洲和北美洲,中国理念在共商共建共享中赢得世界共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正以一种更宽广的视野与世界经济深度互动,传递出更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新的征程上,中国把开放发展作为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理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拓展更大发展空间。

  

2016年,是中国声音在世界上越来越响亮的一年。

  

金秋9月,最忆是杭州。习近平主席邀请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贵宾们泛舟西湖,如诗如画的短暂航程,规划出世界潮流的方向。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8年来,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升级,如何提振贸易和投资两大传统引擎,世界经济走向何方?全球目光投向中国。

  

面对全球期待,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接棒二十国集团主席国时即指出方向——

  

“能否夯实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基础、摆脱危机影响?能否把握科技进步和新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引领世界经济迈向新一轮增长?答案取决于我们的共同选择和共同行动。”

  

沧海横流,方显大国担当。

  

杭州峰会,将以划时代意义载入史册。在中方推动和引领下,一系列凝聚各方共识的中国方案响彻全球,在二十国集团发展史上留下深刻的中国印记——

  

针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中方把“创新”写入峰会主题,推动制定《二十国集团创新增长蓝图》及创新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成果文件。习近平主席一语中的:“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

  

针对贸易投资低迷和保护主义抬头,峰会强调推动重振投资和贸易两大引擎,制定了全球贸易增长战略和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

  

“保护主义政策如饮鸩止渴,看似短期内能缓解一国内部压力,但从长期看将给自身和世界经济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习近平主席强调。

  

有史以来邀请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参会,首次制定结构性改革优先领域、指导原则和指标体系,第一次制定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中美两国元首先后向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

  

“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如今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俄新社发表评论说,中国在杭州峰会上推动改革二十国集团,使其成为全球增长和发展的得力工具,展现了明智且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016年,是中国不断树立对外开放新标杆的一年。

  

推进杭州等13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新一批自由贸易试验区扩至辽宁等7个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

  

新机制、新环境下,中国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新格局更趋成熟,国际竞争新优势逐渐显现。

  

“中国旗帜鲜明地奉行互利共赢战略,大力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这些都将促进自由贸易的发展,确保中国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地。”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首席执行官安伟杰说。

  

2016年,是中国互利共赢理念得到国际更广泛认同的一年。

  

众人拾柴火焰高。建设“一带一路”三年来,应者如云,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合作协议,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

  

“中国正寻求一种更加健康的崛起方式,与周边国家分享发展红利。”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如此解读“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对外开放不会停滞,更不会走回头路。”一年来,习近平主席用实际行动践行开放承诺,五次出访足迹遍布亚非拉及欧洲、北美各大洲,所到之处掀起中国热潮,让中国梦日益深入世界人民心中。

  

法国《欧洲时报》发表社论称,“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之际,习近平主席的话语传递出中国推进全球化战略的信心与定力,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一个国家强盛才能充满信心开放,而开放促进一个国家强盛。

  

良好开局昭示辉煌未来。

  

踏着铿锵的脚步,我们即将走进2017年。逐梦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引领下,中国巨轮必将劈波斩浪,向着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彼岸,奋勇前进!


文丨《人民日报》记者田俊荣 白天亮 朱隽 刘志强

一切都在变,只有变化本身是永恒的。

在驶向民族复兴彼岸的海面上,中国经济航船的经纬度也在不断变化。

这个创造了二战后一国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纪录的经济体,正面临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动力转换节点,在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中进入了一个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挺立潮头、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

新方位,新常态

新方位,“怎么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7.7%、7.7%、7.3%、6.9%、6.7%……这是2012年至2016年前三季度的中国经济增速。这条略微下行的曲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速图中似乎不大“合拍”。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三次回落主要是受到短期因素的干扰,过后都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这第四次,究竟是短暂探底还是长期换挡?经济增速能不能“回得去”?降速会不会演变为失速?

面对种种质疑忧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冷静观察,缜密思考,对中国经济形势作出新的重大战略判断——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第一次公开提出“新常态”的概念。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01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做出系统阐述。

新常态,新变化。

新常态带来新速度、新方式、新结构、新动力: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一句话,中国经济系统内部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

新常态,新坐标。

站在历史的台阶上眺望,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几个大时期,新常态是新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更替变化的结果,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单元”。

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一直领先世界。及至近代,错失工业革命宝贵机遇,在时代潮流中长期掉队。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更是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一位跃升至第二位。

就这样,中国经济在奋力追赶中进入了新常态。我们的身后,是“近百年的外族羞辱、入侵、战争”,是无数志士仁人的呐喊和探索;我们的前方,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新常态在我国发展长过程中的历史坐标!正如一家外媒所说:“与国际金融危机后许多西方国家经历失业型复苏的所谓新常态不同,中国的决策者用这个词定义朝着实现该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发展阶段。”

新常态,新认识。

这是一个必然阶段——新常态的到来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为什么会有速度变化?

因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潜在增长率“做不到”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按照经济学原理,潜在增长率主要由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决定。从劳动投入看,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第一次出现绝对下降,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从资本投入看,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的另一面,是被抚养人口增加,抚养支出上升,储蓄率下降,可用于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而代表效率的全要素生产率一时也难以大幅提高。

因为,总量和基数变大后“做不到”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当一个经济体成长起来后,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其绝对值要比过去大很多,不可能维持“永动机”式的长期高速增长。

还因为,资源环境“受不了”像过去那样高速增长。

为什么会有结构优化?

随着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脱颖而出,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要素价格上涨、储蓄率下降,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城镇化提速、产业转移,城乡区域结构将不断优化;随着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力资源稀缺性凸显,收入分配结构也将不断优化。

为什么会有动力转换?

过去,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成为驱动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快速运转的重要动力,今天,这些要素价格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倒逼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中国要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从简单模仿转向自主创新。

这是一个必经阶段——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其间压力与希望共生,挑战与机遇并存。

这一段航程,或许有乱云飞渡的风险。

新常态下,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很多原来在高速增长期被掩盖的风险开始暴露,“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一道绕不过去的考题。而1960年被世界银行列为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个经济体中,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这13个国家中人口超过2500万人的只有3个。

这一段航程,更要有中流击水的自信。

新常态下,尽管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聚焦当下,尽管企业经营分化加剧,但过剩产能出清加快,新兴业态兴起,市场活力增强,投资者信心提升;尽管就业仍有结构性压力,但总体依然稳定;尽管部分地区和领域财政金融风险累积,但不会发生全局性系统性风险;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但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

展望未来,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经过调整后,中国经济将进入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更可持续的新的发展阶段。一家财经媒体对权威经济学家的调查显示,对于今年三季度的中国经济,54%的经济学家认为已经达到L型“竖杠”末端,38%认为已经进入“横杠”,只有8%认为尚未到达“竖杠”末端。

新方位,新理念

新方位,“怎么想”?脑中要有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先导,理念如同大脑,指挥着脚往哪儿迈、劲往哪儿使。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思路升级、理念更新的过程。今天,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变了,条件变了,理念也必须更新。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为经济新方位标定了前行航向。

新理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针对新常态下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新常态下,“后发优势”“比较优势”等红利渐趋用尽,亟须寻求新动力。创新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算过这样一笔账: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优化更重要,防止“木桶效应”更迫切。协调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把握经济新方位,必须谋划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增强发展的平衡性,不让今天的“短板”变成明天的“陷阱”。

——新常态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或接近上限。绿色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明天是“雾霾灰”还是“天空蓝”?眼下,PM2.5的数值时时牵动着人们的目光。高楼多了、钱包鼓了,清澈的河水、洁净的空气却成了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不是我们追求的现代化。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民众对绿色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只有绿色发展,才是永续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土地、能源等传统竞争优势减弱,亟须通过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开放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如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

——新常态下,要调动所有人谋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应对下行压力,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就要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发展,注重的就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如果只盯着经济数据的涨落,忽视民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多少,就会透支社会发展潜力,发展也终将难以持续。新常态下,百姓追求的不仅是吃饱穿暖,更渴望活出高质量、挺起精气神;百姓在乎的不仅是看得见的好处,更期盼公平的社会环境、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意味着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好利益关系,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人。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显示,所谓“陷阱”,大多是源于资源禀赋变化之后,过去所依赖的发展路径走不通了,新的发展路径又没找到,发展被锁死。新发展理念,正是中国化解发展风险、跨越发展陷阱的钥匙。创新发展才能避免动力衰退,协调发展才能避免失衡失重,绿色发展才能避免环境透支,开放发展才能避免画地为牢,共享发展才能避免社会动荡。五大发展理念彼此支撑、相互促进,回答的是新常态下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着眼的是新方位上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

理念不会自动变为现实。如果不想干、不敢干、不会干,蓝图再清晰、方向再明确,也难以把新理念转化为新成效。把握新方位、践行新理念,需要激发新状态。

“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新状态,要有担当。

新方位下的探索,没有先例可循,可能不被理解:处置僵尸企业,一些企业会关门、不少员工会下岗,要不要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一些若干年后、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感知其意义的改革,是不是一定要马上就办?愈是不易,愈见担当。今天错过了宝贵的“窗口期”,明天将面临痛苦的“折磨期”。以新理念适应新方位,需要冲破羁绊的闯劲、久久为功的韧劲。

“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新状态,要有定力。

定力来自洞察力,既密切关注经济走势,见微知著,又坚持底线思维,做足应对预案;定力就是意志力,为了长远发展而管住眼前的“有形之手”,不为亦是有为;定力源于自信力,相信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强大韧性,相信基本方针和政策储备,不能速度一慢就着急,把新理念抛在脑后,改革遇难就想回头,把发展目标放在一边。

“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新状态,还要会作为。

过去谋发展的许多老办法不能用也行不通了,今天面对的多是“两难问题”。“会作为”,必须处理好破与立、稳与进等对立统一关系。遇到问题,多个角度想,避免“盲人摸象”;处理问题,牵住“牛鼻子”,找准突破路径。

新方位,新实践

新方位,“怎么干”?脚下要有新实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启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站在新方位上的中国经济,为何在关注“需求侧”的同时更多将目光对准“供给侧”?

从速度维度看——

新常态下速度换挡的背后,本质上是结构调整。靠熬是熬不过去的,靠走刺激需求的老路也行不通。需求侧政策空间越来越小,挤出效应却越来越大。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长期入手,立足于结构调整,把政策重心转向供给侧。正如外媒所说的那样:“中国领导层提出的供给侧改革,与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划清了界线。”

从结构维度看——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方面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一方面却要大量进口关键装备、高端产品;一方面消费者对质量高、有信誉保障的消费品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却是国内供给无法满足,导致境外购物热度不减、“需求外溢”。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从动力维度看——

新常态要求中国经济转向创新驱动。由于一个个市场主体的集合构成供给侧,只有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激发创新主体的动力和活力,才能使中国经济真正从“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从世界经济的坐标系中看,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绝不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相反,“中国以其较早的认识、较大的回旋余地、较强的体制优势等正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的引领者。”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五大政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都融入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火热的“四则运算”中。

瞄准过剩产能做减法,“减”出新空间。宏观政策“稳”的同时,产业政策要“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坚定地去是为了更好地进。今年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超额完成任务已成定局。产能减了,利润增了。煤炭业利润涨了一倍,钢铁业扭亏为盈,摆脱了“卖煤球不如卖土豆,钢价跌成白菜价”的苦日子,打了一场“翻身仗”。

瞄准短板做加法,“加”出新希望。就业援助、内部分流、转岗就业创业……社会政策托底,保障去产能不影响饭碗,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预期目标;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整合涉农资金使用、产业扶贫长短结合……脱贫攻坚补短板,确保贫困老乡同步奔小康。

瞄准创新做乘法,“乘”出新动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生活更智能,工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让产业更智慧……新技术引爆新产业,新模式缔造新业态。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

瞄准放活做除法,“除”出新活力。微观政策要活,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日益宽松,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401万户,同比增长27%。改革政策要实,减轻企业税费等成本负担,释放减税红利。

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的几步特别关键。

使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世界1/5人口同步达到中高收入水平……中国经济的新方位,正是复兴之路上的“关键节点”。

辨识洋流,认识新常态;扬起风帆,明确新理念;开足马力,投身新实践。在这个重要的发展新方位上,中国经济航船正聚合澎湃之力破浪前行!


文丨《经济日报》钟经文

(一)

  

最近,上海全面盘点“营改增”试点5年红利,结果令人惊叹。不仅企业直接减负1500多亿元,还在助力服务业发展、有效拉动就业创业、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扩大税基增加财政收入、完善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外溢效应”。一个实实在在的减税负、降成本举措,既解决一时之弊,更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出了强劲的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城市是深圳。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打造尊重企业的市场环境、注重人才优先发展、坚定保护知识产权……一系列改革推动着深圳从制造之城嬗变为创新之都。创新成果集中涌现,全球创新人才聚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比重超过70%,单位GDP能耗全国最低。有外媒感慨道:“如果这种鼓励创新和竞争的经济模式能够广泛复制,中国将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可想而知。”

  

两个城市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全面发力,各领域的标志性、支柱性改革相继推出。几年来,有的落地扎根,形成了细化实化的制度安排;有的开花结果,总结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实践的一步步深入,带来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的重大突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方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政治方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的文化方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方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方略,强军治军的现代军事方略……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新时期的治国理政战略布局,使我们党领导发展的能力水平达到新的高度,也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

  

发展和改革早已高度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为全面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动力,就必须加快改革创新,对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集中攻关,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找准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这是古代的哲人遐思;找好改革支点,就能开创发展新局,这是今天的中国故事。

  

(二)

  

年终岁尾,回望2016年的世界经济,许多新变化前所未有,频现的“黑天鹅”出人意料。英国“脱欧”削弱欧盟实力,美国“两洋”战略受挫,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国际贸易陷入低迷,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大。总的来看,经济全球化进入了阶段性调整期,世界经济处于弱增长态势,国际秩序主导权角逐更趋激烈,全球格局出现由“多极化”步入“多层化”的明显迹象。

  

很难判断世界经济何时才能走出底部。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指出,新一轮技术革命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工作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它会如何展开;长期停滞的阴影可能持续笼罩世界经济,旧的增长动力在慢慢消减,新的增长动力却迟迟没有到来。

  

重重悲观雾霭之下,国际体系正处于重要转型期和深刻变革期。但是,如同历史上的每一次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这一次转型和变革也自有其周期规律和结构规律。谁能找到规律、认清趋势,找到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找到可持续增长的动力之源,谁就能占据主动、把握先机,成为变革的领军者和弄潮儿。

  

2016年的中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符合预期。希望稳的稳住了,前3季度经济增长稳定在6.7%,就业、物价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工业企业效益向好态势进一步稳固,经济金融风险总体可控,社会大局稳定。希望进的有进展,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创业创新大潮涌动,新模式、新业态竞相涌现,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新增长点正在陆续出现,新动能成长超出预期。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稳”“进”之时有难处,亮点之中有隐忧。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外需持续疲软,国际贸易增长已连续5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内需中的消费,由于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居民收入增速稳中放缓,今年前3季度实际增长6.3%,低于同期经济增速,难免会影响未来的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投资方面,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贡献率达到54.5%,势头固然抢眼,但从结构上看还是旧动能。民间投资则下跌势急,甚至一些月份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随着各地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地方财政压力加大,投资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尤其是有效投资不足的局面一时难以改观。

  

增长动力与下行压力交织、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使得当前经济运行的分化特点愈益明显:传统产业增速继续回落,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加快;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严重产能过剩,旅游、文化、健康等“幸福产业”生机勃勃;东北和中西部地区一些资源型省份经受着调整的阵痛,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强劲……

  

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观察,这种分化其实是越快越好、越明显越好。因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培育新动力、加快形成新结构,以新经济的加速对冲旧经济的减速,才能在切实的“进”中实现持续的“稳”。而其催化剂,就是全面深化改革,解决好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增加微观活力,扩大有效供给,打造新引擎,激发新动能,使中国经济整体迈上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发展新阶段。

  

(三)

  

站在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这一要求清晰体现了“十三五”时期经济治理的主线,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其方法是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其路径是用改革创新推进结构调整,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进步、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其根本目的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更加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一段时期以来,中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作了全面深刻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进行了全链条部署。各部门紧锣密鼓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有关政府职能、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商事制度、市场监管、产权保护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方案密集推出。一些地方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的举措不断充实、力度不断加大。不少企业主动抑制盲目扩张冲动,收缩战线、突出主业,有的已从“减量提质”转为“量质双升”;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高涨,出现了企业家、科研人员、高校毕业生、留学归国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规模和力量颇为可观。这种从生产供给端入手,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发展新经济、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改革之路,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是一场必须打赢的“战争”。眼下,尽管改革成效初显,难度也不可低估。改革的益处是长期的,但是从短期看,总会让一部分企业、行业、个人受到影响冲击,不可能风平浪静、轻而易举;改革的方向是清晰的,但是在操作中,其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前所未见;改革的任务是明确的,但是在工作中,还有许多新规律要摸索、新知识要学习、新问题要解决,难免要面对种种不适应和不同程度的“知识恐慌”“本领恐慌”。

  

面临种种关隘和风险挑战,我们必须拿出加倍的勇气和智慧,进一步形成共识、形成合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各项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我们要掌握正确方法,统筹兼顾,动态优化,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要秉持法治思维,讲规则、讲程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锤炼担当精神,胸怀大局,“敢”字为先,不为人情所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关系所累、不为利益所惑;要树立实干作风,不图虚名、不务虚功,真正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用心成事。

  

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拉詹曾写过一篇文章,重点阐述“结构性改革为什么那么难”。他认为,许多经济问题的产生源于市场运行中的缺陷,这显然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即改变支配市场主体行为的制度架构和监管架构。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但由于总会有一部分人利益受损,所以很难被人们所接受。

  

的确,从全球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结构性改革才是走出眼前困境的根本之策,但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西方国家多党执政的痼疾,没几个政治家敢于真正付诸行动,结果是“心想”而“事不成”。

  

而对于中国的改革,新加坡《联合早报》观察认为:“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这个评价道出的是现象,而现象背后更为深刻的是本质,即我们独有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人民的智慧、意愿和要求体现在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起核心作用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我们要以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不懈地全面深化改革,把制度的优势、韧性、活力和潜能继续发挥出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有效率,更能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新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顺应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动能,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高举的旗帜更鲜亮,未来的道路更宽广,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团结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相关文章:
新手入门推荐
168炒股学习网
一家专注为中小股民提供炒股入门知识的网站!
我们相信客户至上,并真诚为您服务!祝您投资愉快!
商务合作微信QQ:765565686,联系人:陈经理
版权所有:168chaogu.com,粤ICP备140986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