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伊利股份(600887)拿好伊利有钱买入一奌也没错!
2018年剩余时段想就别想卖这个字!
网友回复
股友J1x4dd:
南北派开战,两个行业协会同室操戈
中国乳业如同武侠江湖,也有南北派的纷争结盟。乳协和奶协不断重划势力范围,形成了“双雄割据,众星捧月”的乳业格局。
南派主打巴氏鲜奶,如上海光明、南京卫岗、北京三元、福建长富、江西阳光。他们多据守在南方城市,以发达的地方消费需求谋生。以上海为例,其巴氏鲜奶需求占全市70%,与全国的比例正好相反。
巴氏鲜奶采用72-85度低温灭菌,能保持口感和营养,但也只能保存几天,限制了配送范围。因此,通常只有产奶地300公里以内的城市能被品牌覆盖。曾营收全国第一的上海光明乳业,就是因王佳芬固守鲜奶,被伊利和蒙牛反超。
北派则主打常温奶,采用里了135-152度高温灭菌和利乐包装,能配送到全国范围。其代表便是双雄伊利和蒙牛。
依托于此,乳业也形成了乳协、奶协两大组织。前者由伊利、蒙牛等基地型乳企支撑,隶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后者由光明、三元等地方乳企支撑,隶属中国奶业协会。简单地说,因为鲜奶的生产标准高于常温奶,奶协的标准也高于乳协。但在长期斗争中,奶协逐渐失势,主流话语权被乳协把控。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北派因为大多从散户购奶,成为事发重灾区,大受打击。伊利股价在6天内跌掉30%,蒙牛则一天暴跌60.25%。牛根生迫不得已,写下万言书,称自己“毫不知情”,自己和员工都是从超市买牛奶喝。但面对香港媒体,他却称卖到香港的牛奶是采购自大型供应商。这一双标做法引起众怒,最终牛根生不得不流泪向长江商学院的同窗求救,才换来柳传志、俞敏洪、江南春等人的十多亿元救市资金。
而同样遭难的伊利,郑俊怀则站出来以老干部口吻表示,“作为乳业老人,非常痛心,应该把乳业做好。”光明、完达山、三元等少数南派乳企,成为这场举国丑闻的唯一幸存者。
按照常理,北派检出三聚氰胺奶,说明国标不严应当升级。这原本该成为南派的好机会。但事实是,2010年修订的奶业新国标,反而下调了标准,对北派的低标准奶敞开大门。原本,生乳收购标准是细菌少于50万个/ml,蛋白质多于2.95g/100g。但修订后,细菌标准反而放宽到200万个/ml,蛋白质变成2.8g/100g。可以说,南派乳企完全不敌伊利、蒙牛,失去了标准制定的话语权。
为此,南北派乳企最大的一场口水战开始了。2011年,广州奶协理事长王丁棉怒斥:中国乳业标准是全球最差,被大企业绑架。“这是世界乳业之耻。”他说。此外,光明乳业的总裁郭本恒也出来附和:虽然我国奶业产品标准中等偏上,但生奶收购标准确是全球最差。除了细菌和蛋白质标准宽松,中国竟然对生奶的抗生乳、亚硝酸盐含量不做要求。
作为回应,内蒙古奶协的秘书长那达木得则表示:这是适应国情的做法。“我国72%的奶牛是散户饲养,如果按照2.95执行,这样的牛奶都要倒掉。”其常务理事金海则表示,让人人喝上奶比标准更重要。最终,这一说法占据了主流。
在口水战背后,南北乳企的实力已完全倾斜。常温奶占据81%市场,加上酸奶和其他乳制品,增速高达15%。而巴氏奶只有2-3%。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家重发乳制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而南派小企业众多,反而在批证速度上吃亏,被称为“斩首行动”。蒙牛和伊利趁势攻下南方城市,以鲜奶入局或干脆以常温奶取代。只有南京、广东等寥寥数地,用于加工鲜奶的液态奶还高于常温奶。
但蒙牛的故事尚未结束。2016年9月,蒙牛发布上半年财报,利润下滑19.5%。半个月后,牛根生就再次出现在战略及发展委员会名单中,宣告着回归开始。而他创建的老牛基金,也是现代牧业的大股东,后者是中国最大的牧场奶源,也是蒙牛从散户购奶转型不可绕过的一步。
不过,在牛根生重回蒙牛两年后的今天,蒙牛市值是932.78亿港元(合825.9亿元),仅为伊利市值1446.68亿元的一半,利润则为伊利三分之一。想要缩短彼此的差距甚至再度反超,牛根生需要的不仅是时间,还有运气。
从过往的经历来看,牛根生显然是一个肯忍辱负重、能绝地重生的人。被逼离伊利时,他对外处处夸伊利的好,因为“不还手还掐不死,一还手掐死的可能性就特别大”。2003年伊利创立十周年时,牛根生不请自来出现在庆功宴上,表示自己在伊利流的泪、淌的汗比在蒙牛还多。活动结束后,伊利送给他一套纪念茶具,他一直工工整整地摆放在办公室茶几上,警醒自己要卧薪尝胆。
如今伊利深陷创始人与新主的缠斗之中,牛根生会等来崛起的机会、用茶杯盛上“复仇”的庆功酒吗?
(文章来源:财经天下周刊)
股友J1x4dd:
跨省抓人引发众怒,草原上的公司都惹不起
易简财经 2018-04-16 19:01
最近广州一名医生被警察跨省抓捕,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天鸿茅药酒瞬间被网民们的怒火覆盖。
一篇文章引发的跨省追捕
最近,广州一位名叫谭秦发的医生,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神药“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文章(注:原文将“鸿茅药酒”称为“鸿毛药酒”),说了鸿茅药酒的坏话,并提醒老人不能喝,还称“鸿毛药酒是毒药”。
随后,他就被内蒙古凉城的便衣千里跨省逮捕,一月份就被关在看守所里。
官媒发声
到最后,连澎湃新闻、新京报、人民日报等官媒也纷纷加入战场。
澎湃新闻发文称,一方面是违规广告的红灯警报不断,一方面却是广告审批上的一路绿灯,两相对比之下,也就难免让人生疑:这种不同寻常的反差中,是否暗示了鸿茅药酒背后有着某种“神力”的加持?这与鸿茅药酒存疑的非处方药资质,以及让人不安的跨省抓捕“吐槽者”,是否有着共同的发生源?
新京报也发文表示,违法次数2630次,广告批文却能获得上千个,这堪称一大奇观:一边是广告行为上的“劣迹斑斑”和数不胜数的违法警告,一边却丝毫不影响其获得广告批文的资格,得以继续以“神药”的面目在各平台给民众“洗脑”。
就连人民日报,也出面发声,称鸿茅药酒早有10年的违法之路,从2008年起,每年都会被各地食药监部门通报,甚至叫停。其广告,被全国25个省市食药监部门99次列入违法广告公告移送工商行政部门查处,被10省市18次采取暂停销售的行政强制措施。
草原上的企业惹不起
当然,鸿茅药酒的崛起也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不少起色,凉城的官员,心里更是乐开了花。
2016年凉城县政府工作报告显示,鸿茅药业五年上缴税收1.6 亿多元,经过飞速发展,到2017年上缴税收便达3.5亿元。而2016年,凉城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08亿元。
2018年,凉城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以鸿茅国药为代表的本土企业迅速崛起,打破了岱海电厂“一家独大”局面。
报告没有提及2017年度该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但可以推断出,鸿茅药业所缴税收占比肯定是更上一层楼。
鸿茅药酒俨然就是凉城的“现金牛”。现在你在网上发帖,说鸿茅药酒有毒,砸人家饭碗,难怪凉城公安跨省抓人。
如今,再联系起之前某企业跨省抓自媒体的案例,不得不感叹一句,草原上的公司惹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