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小票领先了十个月,最后两个月被蓝筹逆袭,最终全年胜出的是丝的金融地产基金。
启发一:便宜就是硬道理。
无论是公募、专户还是私募,大部分人都是代客理财,所以大家都追逐“打比赛”的方法,最终忘记了投资的大道。
投资的大道其实很简单:便宜的时候买入,贵的时候卖出。
只是在“打比赛”的过程中,便宜可以更便宜、贵可以更贵,所以很多人花了大量时间去追逐随机的规律。
这里会有很多经验、技巧和灵机一动,但很难形成一种成体系的方法。
当年逆袭的基础就是蓝筹和主板处于一个极低的位置,环顾A股历史,蓝筹估值最低的时候不是998、1664和2018年年底,而在2014年行情启动前。
在当时,行情的主线确实是互联网和成长股,逆袭之前和逆袭之后都是,但从绝对收益的角度看,当时买入这批地板上的股票无可非议。
关键是对于一批向下没空间、向上不确定的品种,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可以重仓买入。
投资中,盈利空间很重要,但是投入兵力也是决定性的。
启发二:风起于青萍之末。
很多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被人忽视,但回过头看却是决定性的。
比如2015年年底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供给侧改革”,在一开始被人忽视,无论是股票还是商品都不关心,但却是未来两年周期行情的基础。
2014年10月的“陆港通”、“沪港通”也是一样,当时并没有太多关注,但现在每天大家都关注“北上南下”的资金。
如今的注册制也是如此,虽然之前曾大肆讨论,但现在已少有人提及,可能要过两年才知道这对A股生态的根本改变。
启发三:学习效应。
14年底的行情令人印象深刻,所以至今还会影响人的行为,比如说证券股的连续涨停、比如蓝筹逆袭后成长回归 但简单的学习,不理解其本质,形似神不似。
比如7月以来的行情,一旦地产启动,大家马上去搞证券、进而银行,跳过中间所有的酝酿。
而另外一批人知道在上涨的过程中,主线不会切换,所以坚决不卖出创业板、猛搞消费医药和科技。
但是所有这些行为都只是形式上的模拟,忽视了本质。
当年的蓝筹逆袭和证券连续涨停都有其历史背景,行情的强化虽在最后两月,但蓝筹从六月就见底、上台阶。
而且由于2012年的金改,大量资金借道各种形式流入资本市场,所以当时确实有大量的增量资金和杠杆资金。
并且当时的证券股并不是简单的牛市代言,而是有商业模式变化、ROE提升和加杠杆。
所以当前没有当时的背景,很难重复当时的行情。
(来源:招财猫财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