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天问一号”探火 -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持续推动镁锂合金产业化应用分类: 国内 发布时间: 2020-07-27 12:01
7月23日,我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开启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应用了由西安交通大学柴东朗教授及团队与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历经10余年共同开发的世界上目前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新型镁锂合金。
成功来之不易,新型镁锂合金的成功应用凝聚了研发团队的血汗,也倾注了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十多年来坚持不懈推动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心血。
回望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柴东朗教授彼时已经在实验室完成了镁锂合金的前身铝基复合材料的研制,正在寻求资金推进该材料产业化,由于种种原因一直申请不到科研经费,眼看项目进行不下去,要放弃的时候,当时负责学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王文主任发现了柴教授铝基复合材料的科研成果,由此开启了双方携手十多年来的合作。
王文主任协助柴教授寻找合作方、争取资金,从10万、50万、500万……技术路线由铝基复合材料最终发展成为镁锂合金,从中试到成立产业化公司,一步步推动镁锂合金从实验室向产业化转化。
除在“天问一号”的应用之外,柴东朗教授团队研制的新型镁锂合金还在“浦江一号”卫星、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中的高分辨率微纳卫星、“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等航天器上成功应用。
2016年由柴教授牵头起草的《镁锂合金铸锭》(GB/T33141-2016)正式发布,填补了我国镁锂合金材料标准空白,另外还有3种新型镁锂合金进入镁合金国标《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GB/T5153-2016)。
新型镁锂合金的应用突破了我国在相关领域被卡脖子的困境,无以伦比的优势使其在航空航天、兵器军工、电子产品、石油化工、机械仪表、医疗器械、户外器材等军工及民用领域广泛应用。
新材料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与国民经济各部门配套性强等特点,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支撑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重点关键领域。
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总体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还广泛存在。
新材料从研究发现到成熟应用是个漫长的过程,周期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
发达国家往往实行“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应用一批”的材料先行战略。
但在我国,材料发展一直滞后于装备制造,影响重大工艺的提升,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往往最后才确定材料方案。
由于很多新材料国内尚未突破,重大装备、重大工程“等米下锅”的现象非常突出。
正是这样的特点,新材料的产业化转化是异常艰难和持久的过程。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从未想过走捷径,也从未走捷径,中心一直秉承务实的作风,推动对国家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面广的原创性成果产业化转化。
近年来成功促进了压电单晶新材料技术、金刚石超宽禁带半导体单晶材料及5G复合器件技术、OLED高阻隔柔性封装胶水关键技术等项目的产业化转化,这些成功的项目将在不同领域方向发展壮大,大放异彩。
为了进一步推动镁锂合金及镁合金材料的应用,促进陕西省及全国镁产业的转型升级,2018年,由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联合陕西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陕西省汽车工业协会发起召开了“镁锂合金及镁合金应用技术研讨会”。
与会专家一致表达了对镁锂合金产业化及在国防重大装备上应用的高度肯定,同时也赞许了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的排头兵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一直在路上,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持之以恒的耐心践行技术转移改变世界的使命,继续做好科研成果走向星辰大海的桥梁,搭建高校与企业、高校与政府、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务实合作,争取推动下一个“镁锂合金”项目,为高校人才、科技成果服务,为企业升级升级改造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经济技术高质量建设贡献核心力量。
来源:交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