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风财讯 作者王婷婷)
身处成都迪康大道这一头的蓝光发展,终究把那一头的迪康药业卖了。
隔街相望的这一栋楼,曾经是蓝光发展眼馋了很久的“上市企业”。
1993年创立的四川迪康药业,2001年已成功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上市后的第五年,找了一个三八节,迪康药业搬去了成都高新西区,一条以它名字命名的道路旁。
能有这样待遇的企业,至今都不多。
但资本市场总不乏“伤仲永”的故事。
迪康药业2006年被st;2007年开始重组;2015年被蓝光成功借壳上市,高光过后依然营收平平、科研淡淡;2020年7月28日易主公告当日,一举将新东家拉跌停,汉商集团(600774.SH)至收盘未能打开封死跌停板。
直到7月29日开盘,汉商集团依然股价下跌、市盈率亏损;蓝光发展(600466.SH)反倒高低波动,变数不断。
(汉商集团日K线)
有人说迪康被蓝光贱卖了、可惜了高估值的医药;有人却认为,迪康是一个烫手山芋,蓝光精力有限,汉商后市难测。
回顾迪康药业2007年至今的发展,分析汉商的策略、蓝光的成绩,风财讯试图找到答案。
另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蓝光和汉商的交易,标的是迪康药业(主导生物医药业务),尚不明确是否涉及蓝光英诺(即3D生物打印),此二者都是“生命蓝光”的核心,但变现程度不一。
炒股的蓝光
看上了600466这只票壳,蓝光发展2007年开始介入迪康药业重组。
2008年借由法院拍卖,蓝光以3.3亿的低价,拿下迪康29.9%股权,成为大股东。
2014年,借迪康增发股票、购买蓝光和骏100%股权的方式,蓝光逐步注资入壳,并新增控下约35.7%的股份,一步步加大实控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蓝光借迪康之手,发行股份巨大,经过一次减额,发行股数也超过6千万股。
此次募资的26.35亿元,有14.34亿元用于发展蓝光项目,借壳融资目的昭然若揭,并且急切之态溢于言表。
虽然在蓝光借壳迪康药业的过程中,因为政策限制,出现了“上市暂停”,但整个过程中就靠“炒股”,也收获颇丰。
蓝光2007年-2008年进入时,迪康股价频频突破下限,一度降至2.78元,可谓低位入仓。
2009年迪康股价开始恢复,2011年因为高送转的方案大炒,其一度成为当年的头号妖股,最高涨幅逼近240%,期间蓝光不断减持。
一波操作,蓝光集团从迪康药业套现至少5亿。
并且因为高转送,大股东多分得股份,实际持股量并未大幅缩水,可谓一石二鸟。
及至2015年蓝光集团成功借壳上市,并逐步完成对壳公司的100%控制,蓝光在迪康药业上的投资表面上已经超过4亿(不计入彼时标的方的负债约211亿),但考虑套现和融资变现,已经收回了不少成本。
化妆的汉商
在控股迪康药业的12年里,蓝光集团就仅仅是一个“炒股”的投资客?
很长一段时间里,杨铿可能并不这么想。
自提出”双轮战略“,将生命蓝光提到了战略层面,成立的蓝光英诺公司主导“3D生物打印”,迪康药业主导“生物医药”,构建了生命蓝光的二元核心。
2015-2018年蓝光的研发支出也逐年增加,共花费约2.63亿元,前后医药业务也有所发展,及至2019年末毛利率升至68.54%(2008-2010年在40%-48%),是蓝光各项业务中也是最高的。
但就现实来讲,医疗是高门槛、慢收益产业。
迪康药业主打的“可吸收骨折内固定螺钉”、“可吸收膜”,以及其系统下的多项研究,包括“生物活性玻璃产业化”等,大多是在2015年前已完成构建或升级的。
蓝光虽先后和康裕建教授团队、张兴栋教授团队,牵手发展生物技术的创新升级。
但有原蓝光人向风财讯透露,由于生物科技研究艰森,且起效期慢,蓝光和教授团队的合作程度并不深,实质合作时间也不长。
尤其是3D生物打印,2017年后蓝光方面就没有做过的相关申报了。
迪康药业的真实市场主力,依然是那有23项专利的363个品种的剂型药品。
也就是说,迪康药业无论科研技术、业务能力,还是业绩水平,在近几年都难言优秀。
汉商集团,作为一家非医药起家、非健康主业的公司,目前主营业务依然为会展和零售(百货、购物中心、专业店等),它是跨界在医药板块真正做出突破,还是走蓝光的“炒股路数”,尚待观察。
但无论如何,对于正高调喊着“商业与大健康产业并行”口号的汉商集团。
迪康药业在市场概念、板块估值上,算一张能用来“化妆”的好牌。
截止今日,医疗行业PE值58、PB值82,处于历史中间位。
但如果相比只有4倍PE的地产开发、20倍PE的房产租赁,即使是40倍PE的房产服务行业,都有明显估值优势。
民生加银基金经理高松认为,医药行业是未来10-20年甚至更长期的需求性行业之一,有成长性。
过去20年,医药板块有14年的涨幅居于中上游。
虽然医药板块当前估值溢价率未超过2015年6月的高点,但创新药、医疗器械、连锁医疗服务等细分板块的结构性机会,还是值得关注。
9亿“雪中送炭”价
或许也正是因为医药板块更高的预期,蓝光用9亿就转手了迪康药业,预计实际增加的损益仅2.47亿元,就一块地的钱,让不少人感叹可惜。
若按照此前的预想规划——拆分上市,无论是港股,还是A股科创板,估值都会给人惊喜。
尤其是科创板,首发市盈率中位数48.3倍,而生物医药股票的首发市盈率平均数达到88.9倍。
可惜归可惜,“贱卖”倒不尽然。
首先上述的收购成本已收回,同时就医药业务的业绩来看,2019年营业收入1000亿,净利润1.2亿,对整个公司的贡献率微小。
此时的迪康,对于蓝光来说或已成鸡肋。
在1月杨铿的蓝光家书中,就已经没了“生命蓝光”的踪影。
此时蓝光对迪康做出的抉择,和9年前的频频减持,似曾相识。
那时候蓝光大手笔在全国拿地扩张,急需套现、增加资金。
而此时则面临疫情修复和份额保卫。
(蓝光发展2020年1-6月经营简报)
从刚发布的2020年上半年经营简报可见,蓝光发展房地产销售金额380.58亿,同比下降18%(约84亿),合并报表权益销售金额为272.15亿。
今年受疫情影响,蓝光的竣工面积同比下滑,导致结算放缓,拖累营收增速下降,需要集中力量发展主业,快速恢复,因为有时候并不需要锦上添花,而要的是雪中送炭。
集中主力,有效果。
风财讯注意到,蓝光一季度的销售金额108.45亿元,同比去年减少约80亿;二季度销售金额272亿,同比减少4.68亿,降幅在缩小,二季度业绩基本恢复到去年的水平。
同时,由于预收款的兑现质量较高,蓝光的归母净利增速高于营收增速,综合毛利率也维持在30%以上。
有趣的是,上半年蓝光的成都、滇渝、华中、华东、华北、华南区域销售额占比分别为17.3%、9.8%、25%、28.8%、9.6%、9.4%,全国布局较均衡,两大总部区域更突出,不过最大增量来自华中区域。
投资方面,2020上半年新开工487万平、竣工114万平,完成全年计划的约44.3%和19%。
华泰证券首席分析师陈慎认为,2020年蓝光的计划竣工面积,预计同比会增长16%以上;一季度的预收账款已增加到705.6亿元,对应2019年的营收,覆盖率达到了180%,2002年的业绩的增长力,基本能保证。
(来源:凤凰网房产上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