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近日网络一篇关于海南海药文章的看法
格物而致不知
昨天 15:43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高级会员
62020年08月03日 中国经济网发表了蔡俊先生的一篇文章《海南海药回复函仍存疑问 新实控人三重难题待解》。
这篇文章被同花顺、、新浪财经、投资者网等进行了转载。
这标题给人的感觉是对海药回复函有不同看法,是一篇质疑回复函的文章。
仔细看文章内容,您可以发现原来不是那么回事:
该文先用三分之一篇幅回顾了前几天引发深交所关注函的海药各类问题,然后针对海药给出的回复函提出:
“此番解释,财务角度看确实合情合理,但深究行业变局,仍有蹊跷之处”;
“三重难题待解”
那么是哪“三重难题待解”呢?按蔡先生的描述,三重难题是:投资、药物、器械。
在刘悉承留下的三大难题“投资、药物、药械”中,公司在药物和药械领域的耕耘,虽历经多年,却仍难言乐观。
这所谓的“三重难题” 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海药回复函的范畴了,自然也谈不上是对海药回复函的质疑文章。
1)、关于投资,蔡先生说的尤其含糊,一方面说:
2012年起,公司不断通过投资拟IPO企业,收购药厂、药械企业,构建了一个涵盖药物、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的“大健康”平台。
不过,尽管资本运作不断,但对整体业绩的贡献有限。
另一方面在计算海药投资收益时,却只关注到在香港上市的独角兽公司中国抗体,仿佛海药只投资了一家公司。
而且对中国抗体的讨论,也完全不考虑它的公司性质与定位,更没考虑它受世界关注的重磅产品的研发进展,就那么随意的扯了一下好像正确的东西。
实际上,海药投资的亚德科技、心医国际都已进入上市辅导期,至于海药大量持股的人民同泰以及金明精机,蔡先生都没提及。
2)关于药物与器械
蔡先生把药物与器械都称为海药的难题,海药的主营业务近几年不咋地的事,谈不上啥新闻不值得讨论。
而际华集团专门成立医药控股并入主海药要在医药上有所作为,才是值得讨论的点,所以在此背景下按海药既往的节奏讨论药物问题,已经是过时的节奏, 但即便如此,蔡先生竟然是只拿了CAR-T1研发进度迟缓来论证海药药物难题,有些随意了。
至于器械,蔡先生是拿人工耳蜗来说事的,哎..... 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评论这样的行文。
蔡先生也知道海药实际控制人已经成为际华集团,海药经营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无论是药物、器械开发需要的资金支持,还是药物、器械获取批文所需要的资源支持,现在的海药哪里能按刘悉承时代的海药来推测?
何况关于医疗器械,在疫情期,海药已经开始在防护器械上做了布局; 关于医药,际华还有医药资源需要整合。
很明显,该文除了在第一部分重新描述了所谓海药“存贷双高”、“隐瞒子公司”、“销售费用大幅增加‘之外,后文并不是对海药回复函进行质疑,而是随意提了三个无关紧要的问题。
然而文章题目看起来好像是海南海药依然隐瞒重大信息,存在巨大风险的意思。
“三重难题待解”跟“仍存疑问” 完全就不是一个逻辑关系。
而且,文章提的”三重难题” 说到底是一个无所谓难的东西,正常药企都会有同类问题,而对海药而言,文章所提的难题其实都是潜在利好点。
不知道为何那么多媒体会引用这样的文章,在我看来,这文章的写法属于标题党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