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 上市,市值最大金融科技龙头诞生 7 月 20 日,蚂蚁集团官方宣布,正式启动在上交所科创板和港交所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以进一步支持服务业数字化升级做大内需,加强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
对此,两地交易所也在第一时间对蚂蚁集团的申报表示欢迎。
蚂蚁集团,即原蚂蚁金服,是我国最大的移动支付平台支付宝的母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之一。
事实上,此前蚂蚁集团此前就多次传出筹备上市事宜,但一直未能成功开启上市计划,主要和监管政策、市场环境等方面因素有关。
对于本次蚂蚁登陆我国资本市场,我们认为主要应当关注一下三方面:
1、 大中华区域 A+H 两地上市:
本次蚂蚁集团采用 A+H 股双通道融资的方式,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由于融资金额巨大,单一资本市场的承载能力较难以充分满足蚂蚁集团融资需求,同时也可能导致过度的虹吸效应,选择两地上市更为合理;二是近年来地缘政治因素导致北美资本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市场)对于国内高科技独角兽的吸引力正在下降,相较而言大中华地区的吸引力正在上升,A 股市场具备更强的制度稳定性、港股市场又利于吸引更多境内外资本,扩大全球影响力,因此选择 A+H 两地上市对于阿里系将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2、 市值或突破 1500 亿美元,引爆市场:
作为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独角兽,蚂蚁集团(金服)一直以来就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当前估值至少超过 1500 亿美元,登陆之日或将引爆两地资本市场。
回溯历史,蚂蚁于 2015 年 7 月进行 A 轮融资,筹 18.5 亿美元(约 144 亿港元),市场估算其当时估值超过 450 亿美元;此后,公司于 2016 年 4 月进行 B 轮融资,规模达到 45 亿美元,估值为 600 亿美元(约 4680 亿港元);2018 年,公司进行 Pre-IPO 轮融资,从最初的 50 亿一直升高至 100 亿,并最终以 140 亿达成,创造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单笔私募融资,投后估值 1556 亿美元。
蚂蚁集团也被《2019 年世界发展报告》评价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金融科技公司。
3、 监管首肯,巨头引领金融科技产业升级:
回顾发展历程,蚂蚁集团依托支付宝这一现象级 APP,高效的实现业务引流与数据沉淀,并通过系列金融牌照快速变现。
但与此同时,资产负债表扩张的过程中,资本占用与风险敞口都在体系内逐渐放大,这也获得了监管的持续关注。
近年来,在监管趋严和严控杠杆之后,蚂蚁集团逐步走向开放平台之路,将客户与场景输出给合作金融机构,借此转向轻资产发展路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于 6 月将注册名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从“金融”全面转向“科技”,业内普遍将此视为公司顺应监管,预备上市的重大铺垫。
当前环境下,高层正不断突出科技对于金融和产业赋能的作用,科创板将金融科技纳入范畴,香港联交所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的举措,在此背景下,蚂蚁集团经历多次转型与调整,终于获得监管首肯。
本次成功登陆 A+H 股后,无疑将诞生中国资本市场市值最大的金融科技公司,为中国金融科技领域的快速稳定发展起到标杆作用。
蚂蚁集团投资生态图谱一览
自支付宝独立以来,蚂蚁集团持续进行生态投资布局。
根据亿欧咨询的统计,截 至 2018 年末公司对外投资超过 120 次,布局范围从单纯的金融科技上下游,逐步扩展至零售、医疗健康、旅游、物流运输、工具软件、区块链和环保领域。
上市公司方面:
1)公司直接/间接参与投资的公司主要包括恒生电子、科蓝软件、润和软件、卫宁健康、朗新科技、浙商银行等;
2)参与公司 A 轮融资的包括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等。
从金融变现到全面科技输出
蚂蚁集团自身技术架构极具领先型
全方位的金融牌照变现一直以来都是公司的业务亮点,依托支付宝这一现象级支付入口,公司在理财、基金、保险、消费贷等金融业务领域全面开花。
但近年严控金融风险的政策环境下,蚂蚁集团的金融业务受到加大约束。
例如支 付“断直连”、货基限制规模、现金贷资产回表被限制杠杆等。
更重要的是,高层对非金融公司控股金控集团的交叉风险已经开始警惕,根据央行《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实质控制两个或以上金融机构的非金融企业,在满足特定条件下应当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实控含银行且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大于 5000 亿,或实控不含银行且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大于 1000 亿)。
强监管背景下,作为金控集团的监管必将增加合规成本,同时余额宝、现金贷等部分核心业务增长也将受限。
在这一背景下,蚂蚁集团在全面拥抱金融牌照后重新回归科技,正式定位技术输出机构。
2017 年 10 月,蚂蚁正式披露其 BASIC 科技战略(Blockchain 区块链、AI人工智能、Security 安全、IoT 物联网、Cloud 金融云),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风控、信用和连接的三大能力,对金融机构和广大合作伙伴开展技术能力输出,正成为未来成长的长期驱动力。
据亿欧咨询,蚂蚁集团在对外输出技术服务前,技术架构已经经过数次更迭升级:
1)2003-2006 年支付宝的主要客户是淘宝,当时采用的技术架构是支付宝第一代技术架构,业务系统间相互独立,且对新增业务的承载能力较差;
2)2007-2009 年支付宝业务开始向外拓展,搭建分布式架构和底层服务架构,将业务板块拆分并且可以实现资源调配;
3)2010 年至今受到淘宝双十一影响,蚂蚁集团技术架构面临的挑战加剧,为了缓解交易峰值剧增为系统和数据库带来的压力,同时加大系统的可拓展性,蚂蚁集团在二代技术架构的基础上将系统升级为云服务平台。
4)目前已在研发的第四代架构,预计会更适应数据的开放、互联和全球化。
技术方向一:分布式
蚂蚁集团及其背后的阿里系是分布式架构的关键推动者,当前分布式 IT 升级在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机构已成明确技术趋势。
传统银行集中式架构正在受到两维度痛点的掣肘:
一、性能负载压力:
1)数据库运行压力突出,牵一发而动全身。
经过多年发展与使用,核心业务系统的基础设施已经具备相当规模,因此也面临较大运行压力。
尤其是数据库面临极大运行负荷,一旦遇到一些小概率的“首发故障”,高度集中、高度负载的数据库将因故障发生而导致全行停业。
2)对业务量的负载能力过于刚性,难以应对互联网时代的业务需求。
此前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业务量呈现线性增长,集中式核心系统能够平稳应对,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业务量的瞬时爆发(如理财产品的“秒杀”现象)将对系统负载产生巨大压力,集中式架构难以应对。
二、更新维护成本压力:
1)基于 IBM 大型主机的银行集中式系统总成本(购置+维护)远超基于 X86 的分布式系统,成本压力愈发明显。
在存量博弈时代,银行业竞争加剧,更低的 IT 维护投入带来更强的成本优势和更大的创新空间。
2)互联网银行的崛起进一步考验传统银行的成本控制能力。
另一方面,分布式架构由阿里系的去“IOE”进程中应运而生,并由蚂蚁集团逐渐推广至金融领域。
在硬件上,阿里系以廉价并符合工业标准的 x86 服务器替代了IBM 小型机和 EMC 存储设备,解决性能快速扩展和软硬件投资的压力;在软件上,将 Oracle 数 据 库 以 开 源 的 MySQL 和 Hadoop 替代,将 Oracle RAC ( Real Application Cluster,实时应用集群,用于提供高可靠性)以 Hadoop 集群替代。
此后,在支付宝、蚂蚁集团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推广中,金融分布式核心系统的技术模式进一步成熟,展现极佳性能优势。
举例而言,支付宝“双十一”秒杀促销活动和腾讯微信春节“摇一摇,抢红包”活动均创造了单位时间并发的海量交易,这一交易量远超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单位时间交易量峰值,呈现碾压级的性能优势。
始于蚂蚁集团的技术输出,互联网分布式架构得到不断应用、完善,技术逐步成熟,当前分布式核心系统在银行业的替代进程正在开启,头部银行 IT 厂商,如长亮信息、神州信息、宇信科技等正是本轮技术外溢的直接受益者。
技术方向二:金融云
蚂蚁集团推动的分布式架构是未来金融机构全面云化的重要契机,在蚂蚁和阿里云的引导下,金融云已经成为了明确的产业趋势。
受利率市场化、技术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传统金融业的发展受到较大制约,比如金融多元化竞争加剧、银行主导地位被削弱等。
转型过程中,传统金融机构依据自身技术实力,正在探索从辅助性业务系统上云向核心系统上云转变,从单一私有云向私有云为基础、行业云和公有云为补充转变,全面上云的趋势逐渐形成。
趋势一:将云计算技术赋能中小金融银行将是未来金融云发展趋势。
中小银行在科技上的投入和大型银行不在一个量级,但自建私有云却是一个资源消耗大的系统性工程,而通过云服务商的金融云平台,中小银行的科技投入成本会大幅降低。
若中小银行以金融云方式开启网络金融业务,系统建设的投入成本要比传统自建系统节约70%以上。
因此金融云是中小银行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未来市场前景巨大。
趋势二:公有云的监管将日趋严厉,行业云或更加受监管认可。
因为金融业务涉及资金、交易、用户隐私信息等敏感数据,对数据和隐私保护有更高的安全要求;同时金融业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事关国家经济安全,金融云服务的安全可靠、可信、可控成为其发展必须满足的条件。
目前看来,金融公有云发展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并没有完全有效解决,已成为阻碍金融云发展的主要障碍,因此监管政策要求公有云经营者一定要持证。
据 Gartner 分析,相较互联网企业推出的第三方公有云,对数据加密性要求最高的金融业将系统搭在行业云上,将受到监管部门更多的青睐,未来在合规性上更加受到监管认可。
根据 IDC《中国金融云市场(2019 下半年):2019 年中国金融云市场规模达到33.4 亿美元,同比增长 49.6%,其中金融云基础设施与云解决方案市场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增速分别达到 50.0%和 48.6%。
银行业的上云现状来看,一方面阿里、腾讯等云巨头依旧是核心竞争力量,但另一方面以宇信科技为代表的金融 IT 垂直方案解决厂商也展现出较强竞争力。
IDC 报告最新排名显示,宇信科技在银行业云解决方案细分市场中排名第二,与排名第一的阿里云仅差 0.7 个百分点。
技术方向三:中台化
蚂蚁集团在业内的另一个典型技术外溢就是“大中台”,即中台化战略,核心受益者则是证券 IT 的绝对龙头恒生电子。
蚂蚁集团通过恒生电子集团持有恒生电子20.8%的股权,在 2B 金融 IT 领域构成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2019 年恒生电子进行了业务结构的全面升级调整,具体而言即为:6 纵 6 横。
6 纵:指在线环境下的业务重构,重新划分出六大解决方案方向,具体包括:大零售业务(含财富管理、经纪业务)、大资管业务(含资产管理、机构服务),交易所与监管科技、银行与产业金融。
6 横:指微服务化的架构体系升级,一方面凸出大中台战略:技术中台、数据中台、业务中台三大中台;另一方面强化数据服务、基础设施、生态服务三大底层成支撑。
近年来蚂蚁集团和阿里系始终不遗余力地倡导“大中台”战略和“微服务”架构,认为其在产品开发、内部运维方面带来了极大的效率提升。
而恒生电子的 6 纵 6横新架构也重点提及了三大战略,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蚂蚁集团即阿里系的引导。
目前恒生电子在中台战略的推进已经卓有成效,其中 JRES 平台正式集大成之作。
对于大多数软件供应商而言,产品在 B 端客户间的通用都存在技术障碍,为克服该问题,公司在 2008 年和 2013 年就先后推出 JRES1.0 和 JRES2.0,打造“研发中台”,将日常研发中实现的功能和组件进行封装。
而 2019 年公司更是直接与蚂蚁集团合作,推出 JRES3.0 版本,极大提升研发复用能力。
当前 JRES3.0 应用率已达成 93%,判断技术中台崛起将极大加速恒生电子的平台化建设。
(来源:光子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