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美国西北部的水牛城和克利夫兰曾是高财富地区。
当时没有人能想到,20世纪末衰落的纽约、芝加哥、波士顿,会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最富有的大都市区。
对于如何解释城市和地区的发展原因,一直是社会科学的巨大挑战。
而找到这些变化的原因与规律,对一个城市和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新古典城市经济学认为,人口变化是衡量城市系统发展动力的最好标准。
换言之,一定时间内人口的迁徙、流动数据能够体现城市的“状态”。
前不久,百度地图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今年Q2全国总体迁徙规模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近7成。
其中,平日迁徙规模达到去年同期70.82%,节假日期间全国迁徙规模指数达去年同期的59.10%。
2020年Q2全国总体迁徙趋势
从中不难梳理出潜在的因果关系:地图作为理解城市的基础,所产生的的地图大数据直观的展现了疫情对民众的影响程度,迁徙规模的回升意味着随着疫情进一步得到控制,民众的出行时间、频次和距离将会继续提升。
抛开疫情这样沉重的话题,将目光移向更广泛的商业世界。
地图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潜力近年来已被大幅挖掘,将定位、画像、POI、交通等基础数据以AI的方式处理,在人口统计、迁徙/交通分析、城市规划、房地产等多个层面都已有实际落地案例。
本文想要讨论的,正是基于百度地图的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尝试从“上帝视角”去探寻地图大数据中蕴藏着何种价值。
百度地图城市活力报告,疫情后经济复苏晴雨表
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理论范畴里,城市地理学家迈克尔斯托珀尔认为,社会互动(如面对面接触)对创新和当地要素禀赋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毫无疑问,突如其来的疫情打断了这种互动。
而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正是疫情之后民众观察城市社会互动的最直观数据之一。
某种意义上,这些数据也是一幅经济复苏晴雨表。
《2020年第二季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分别从城内出行强度、人口吸引力、购物中心客流量三个角度展示了今年Q2主要城市的出行状态。
城内出行强度:一线城市“逐周递增”,南方城市“夜生活”恢复
2020年第二季度,全国8成以上城市的城内出行强度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90%以上。
从恢复排名来看,南方城市受影响较小恢复也最快,TOP 10中只有北京属于北方,其中海南省的三亚、海口均上榜前十,分别位列第二、第六。
2020年Q2城内出行强度恢复TOP10
4月以来,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多地全面复工,一线城市中除北京外,其余3座城市城内出行强度工作日呈现“逐周递增”的特征,北京城内出行强度则因6月疫情反弹而有所下降。
2020年Q2一线城市城内出行强度变化趋势
从报告中给出的趋势图可以发现,进入4月,复工复产促使人们走向工作岗位,但很明显6月的周末出行已远高于4月,可见民众因疫情得到控制而开始增加室外的娱乐时间,这也为零售、餐饮、娱乐等行业提供了复苏动力。
另一个复苏动力是“夜经济”。
报告显示,第二季度夜生活指数TOP 10中,有9个为南方城市,其中三亚、海口、南宁位列前三,唯一一个北方城市是被称为“大唐不夜城”的西安。
2020Q2城市夜生活指数TOP10
人口吸引力:江浙地区恢复最快 长、珠三角城市群“魅力不减”
巴尔扎克说过,根据一个人穿着的时髦程度,就可以判断出这个人所居住地方距巴黎的路程。
同样,根据报告的百城人口吸引力研究,我们也能看出哪些城市更具魅力。
《报告》显示,二季度全国近6成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90%以上状态。
其中,在人口吸引力指数恢复TOP 10中,沿海城市更受欢迎,长三角地区独占了7席,内陆城市乌鲁木齐也出现在榜单中。
另外一份人口吸引力指数TOP 10则显示,深圳、广州、东莞位列前三甲。
前十个中有4个珠三角城市、3个长三角城市上榜。
而青年人指数的TOP 10,东莞、南宁、深圳、苏州、昆明、金华这六所城市的流入人口中,18-34岁的青年人群占比较大,高达76%以上。
2020年Q2青年人指数TOP10
购物中心客流量:受疫情影响程度与城市等级成正比
购物中心的客流量充分说明了疫情对实体零售、娱乐体验、餐饮等多业态的影响严重程度。
报告通过对比2020年6月与去年同期检索量发现,运动用品和健康美容类受冲击最大,下降幅度超过60%,而服装和鞋类箱包检索占比涨幅明显,上升50%以上。
整体来看,体验业态受冲击较大,零售业态占比小幅度上升。
这也不难解释,疫情期间,相对不刚需的体验业态比如游乐场、健身房、电影院等,因避免人群聚集自然无法营业,而零售业态随着疫情缓解消费者重新回到线下,自然也就有所回升。
这从购物中心的客流指数也能看出来。
2020年2月,一线城市客流降幅达到70.40%,甚至武汉、北京、天津等地的月均客流受影响更大,直到6月仍未达到同期正常水平。
其中,北京购物中心客流辐射出现了明显变化,即77%客流辐射半径明显缩小,下降到2.8km。
消费者顾及安全,更倾向于家门口的购物中心。
上海商业中心受疫情的冲击较大,人数减少了45%-75%,范围大部分缩减至70%。
不过,好在上海疫情防控并未反弹,后期恢复情况较好,客流增加程度达到50%-70%,范围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2020年Q2上海商业中心受疫情影响后客流整体变化趋势
这类结论还有不少,不再一一列举,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报告本身。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很多,诸如就业机会、环境状况、经济状况、交通状况、房价等等,但在疫情影响下,诸多因素都呈下降趋势,但归根结底,人口作为城市核心资源,其流动性无疑能够体现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地图大数据:探寻城市发展的“钥匙”
百度地图大数据的“一战成名”,还要从2014年登上央视新闻联播的《百度迁徙》说起。
“百度迁徙”利用百度地图开放平台、百度天眼,对其拥有的LBS大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并采用创新的可视化呈现方式,在业界首次实现了全程、动态、即时、直观地展现中国春节前后人口大迁徙的轨迹与特征。
随后几年,百度地图先后推出了城市活力、交通大数据、节假日出行等多种类型大数据报告。
这些报告的陆续推出,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更迫切从个人视角去了解整体数据的心理和需求,另一方面,也是百度地图向商业市场投石问路的一颗颗石子。
尼古拉斯凯奇在《预见未来》这部电影中有一句台词:人类对于未来最大的恐惧源于未知。
没有人可以预见未来,但大数据能够从另一个维度进行“预判”。
大数据在不确定性、随机性事件中的预测可能会出现不小的偏差,但对确定性、趋势性的事件,几乎可以用“研判”一词来形容。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地图大数据。
研究报告显示,通过青年流入人口年龄占比数据可知,东莞、南宁、深圳、苏州、昆明、金华这六所城市的流入人口中,18-34岁的青年人群占比较大,其中东莞以77.31%青年流入比例排名第一。
而东莞之所以能够成为吸引青年人的“头马”,无疑是因其“智能制造”的产业发展,近年来实现了GDP的飞速增长,因此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高新科技人才涌入。
这份数据折射出的城市发展和人才引进的关联,正是地图大数据的价值所在。
地图大数据不仅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实时的人口流动走向,更重要的是,在宏观层面,百度地图大数据提供的“可视化”工具,为洞察城市发展和社会现象提供了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融合的方法。
举个例子,百度地图此前曾通过大数据进行过“预防踩踏事故”研究。
将百度地图路径搜索数据进行汇总,再与目标地点的人口密度进行关联后,便可预测特定时间在特定地方的人群聚集状况。
这只是众多案例中的一个。
打开百度地图慧眼的官网,在行业方案里可以看到面向人口统计、城市规划、政府、商业地产、零售餐饮、零售选址六大类方案,其中前三个属于政府层面,而后三个则是商业市场,甚至于餐饮、选址这类的方案中小微企业也可以直接选用。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城市人口的变化如短期流动、长期迁徙甚至数量变化,都会改变城市系统在经济、制度、创新、社会互动等等方面的决策。
因此,如果能够以“上帝视角”去观察这些人口数据的变化,甚至可以从中发现某种规律,那么一百年前水牛城和克利夫兰的衰败原因也许就能有答案了。
最后
数据的价值如今已经没有人敢忽视了。
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中,将“大数据”描绘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
2012年,IBM CEO罗睿兰的观点更为直接,他将大数据比喻为一种新的自然资源。
“像是蒸汽、电磁和化石燃料对之前时代的角色一样,它有潜力推动更高一层的社会进步和繁荣。
”
回到更贴近现在的商业市场中来,Netfilx出圈的《纸牌屋》,在选角时就用到了大数据;元气森林崛起的核心,也是出自对数据的重视和用数据的能力。
那么,地图大数据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改进城市治理的重要参考数据,也就很好理解了。
特别是现在,随着疫情缓解人口再次流动,城市业态、经济、规划等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以人口数量为基准调整相应的对策。
比如,商场可以根据各个城市购物中心的客流恢复程度,选择性开放门店;商家也可以根据业态搜索指标涨跌幅,合理选择产品配置;甚至城市管理者也可以提前做好疫情突然反弹的防控工作,根据热力图掌控人口流动和聚集等等。
概括来说,地图大数据让公众能够更透彻地了解城市的发展潜力,辅助进行房产车牌各类投资决策。
对于商业机构和管理部门来说,这样的报告也可用于商业决策、城市规划、市政和交通规划。
抛开疫情,当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实际正处于一个过渡期和调整期。
在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放宽落户和推出人才吸引政策后,一线城市人口过剩的情况或将得到缓解。
而对于城市管理者以及商业市场而言,这可能是未来几年一个重要的机会。
掌握人口的流动,就能对城市规划、交通规划、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的住房、经济、教育、医疗等等资源进行更合理的长远规划。
在这其中,以百度地图为代表的大数据平台作为强有力的研究工具,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王大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