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这样的出行巨头搞无人驾驶,可以说有自身迫切的需求,简单讲两个维度:降本和增效。
?第一,先说降本。
?滴滴的人力成本太高了。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报告显示,伴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适龄劳动力人口数量逐年下降、人力成本逐年上升带来问题日益凸显。
一方面,司机的缺口越来越大,仅以广州为例,目前有数千张出租车牌照未被使用。
另一方面,企业及用户的成本负担越来越重。
滴滴2018年企业亏损达109亿元,其中,全年支付司机的补贴就高达113亿元。
?这个数字出现在财报中实在是过于刺眼。
试想,如果用自动驾驶车辆投入运营,由于自动驾驶汽车的高额造价(目前普遍超过100万元/车),上百亿的人力成本当然不能立马抵消,但这却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人力成本在逐年上升,自动驾驶汽车的造价却呈现下降趋势。
预计在2030年前后,这两者可以大致抵消(当然,自动驾驶车辆成本的降低不代表其一定具备了完全的商业化水平,不等于2030年自动驾驶出租车就一定能不能商业化)。
?
这么大的诱惑,可不止滴滴,所有出行公司都会垂涎三尺。
说到底,这事有点像(只说产品和技术层面)机器人生产线取代人工生产线,机器人生产线的成本刚出来时也是天价,现在不是都用的很香嘛。
?第二,再说增效。
?出行业务的增效是什么意思?简单讲就是提高运力和改善客户体验(提高赚钱能力),现在靠什么提高运力?号召司机多接单、多出车,女司机当男司机使,男司机当机器使,这样最好。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人是有生理极限和精神极限的,但是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可是无极限的。
?
那怎么办?既然人不能变成机器,我就干脆让真正的机器代替人。
网约车司机一天平均工作八九个小时,而在剔除维修保养和加油(充电)时间的情况下,自动驾驶汽车估计可每天在线20个小时。
这样一下子就把运力(赚钱能力)提高了2倍。
?
如此残暴的增效能力,哪个不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