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榨菜被端上普通人家餐桌,同为出自重庆涪陵的藿香正气口服液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个上世纪90年代被研发出来的独家产品,一直是太极集团的核心产品之一。
17年前,太极集团跨入国内药企第一梯队,涉及药材种植、制药、流通与零售等多个医药上下游领域,可惜公司利如纸薄,近3年公司净利率多在1%左右徘徊。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已难自拔。
2010年至2019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十年九负。
百亿药企10年9亏
重庆涪陵国资旗下有两大控股企业,一家是人尽皆知的涪陵榨菜,一家则是太极集团。
因为快消品属性,乌江榨菜被大众所熟知和喜爱;太极集团藿香正气口服液,也是中国家庭的常备药。
太极集团(600129.SH)是全国医药行业为数不多的全产业链医药集团,涉及药材种植、医药制造、流通和零售终端。
2019年,公司入选中国中药企业TOP100第12位。
规模大、行业排名靠前,若论挣钱能力,还真不如身边的兄弟企业涪陵榨菜(002507.SZ)。
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116.43亿元,归母净利润-0.71亿元,净利率-0.89%,同期,涪陵榨菜营业收入为19.9亿元,归母净利润6.05亿元,净利率30.42%。
卖药的不如卖榨菜的,一方面是所属行业不同,另一方面,药企深受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造成二者盈利能力的差距。
1997年,太极集团在上交所挂牌上市,2018年,营收规模首破百亿,达到106.89亿元,归母净利润仅有0.70亿元。
次年,公司营业收入再超百亿,净利润却发生近5年来首次亏损。
多年来,公司增收不增利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
斑马消费统计显示,2010年至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从59.86亿元增至116.43亿元,增幅94.50%,同期,扣非净利润除2017为正值外,其余财年均为负值。
为什么10年时间9年亏损?
此前,公司相关人士受访时表示,一些历史原因造成公司费用较高,造成了公司盈利能力羸弱。
斑马消费注意到,2018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下降28.11%,主要是公司投资股票亏损,导致净利润减少。
2019年归母净利润下降200.81%,原因之一是藿香正气口服液销量下滑。
当年,藿香正气口服液销量和产量大幅下滑,仅完成销售额6亿元。
2020年上半年业绩继续低迷,营业收入实现57.54亿元,归母净利润0.10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43%和88.53%。
费用高企吞噬利润
太极集团有着较高的毛利率,2017年至2019年,毛利率分别为36.59%、40.25%和42.35%,同期,公司净利率分别为1.09%、0.58%和-0.89%。
2020年上半年,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9.49%和0.16%。
不少中小投资者在股吧里反问:近40%的毛利率,公司怎么就不挣钱了?
斑马消费研究发现,多年来销售费用开支高企,深度影响利润。
就在公司冲刺百亿营收规模的2017年至2019年这3年里,公司的销售费用呈几何式增长,销售费用同比增长分别为19.03%、51.68%和29.58%。
这3年支出的销售费用分别为18.97亿元、28.94亿元和37.51亿元。
同期,其销售占营收比重分别为21.27%、27.07%和32.22%,均超过同期营业收入增速。
随着国家医药政策调整,公司建立有序营销体系,加大学术宣传及推广力度,成为公司费用增加的主要因素。
医药行业实行“两票制”后,药企很大一部分费用开支靠企业自身承担,药品推广、销售的投入不得不增加。
千亿销售目标驱使之下,公司不得不大干快上。
在白礼西执掌太极集团的时代,在公司销售费用中有一笔“市场维护开拓费”增长迅速。
这样的开支在医药企业中用于驱动渠道拓展、维护客群关系等,在药企销售费用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
太极集团当然不能“免俗”。
2017年至2019年,市场维护开拓费分别为7.24亿元、15.10亿元和20.60亿元,分别占比各财年销售费用的38.17%、52.17%和54.92%。
同一时期,市场维护开拓费支出分别增长87.56%、107.42%和54.92%。
这一增速超过公司近3年33.34%的销售费用平均增速。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销售费用增速放缓,支出16.82亿元,同比减少3.83%。
“肾虚”究竟在哪儿?
虽然太极集团年收入规模已在百亿级,净利润却薄如白纸,资产负债率常年高位运行。
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9年,公司资产负债率除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74.52%、77.89%外,其余年份基本持续在80%的高位。
在冲击千亿销售目标的路上,这是横在公司面前的两座大山。
斑马消费梳理发现,相比同仁堂、片仔癀以及云南白药不同,太极集团从起家创立至今,大多靠的是自身积累和银行借款。
2018年,公司实现定增募资19.97亿元,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大一笔面向资本市场的融资。
受益当年融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才降至80%以下。
公司曾对外表示,将通过开源节流、对闲置资产处理等形式来改善公司整体经营效果。
2003年起,公司通过收购西南药业等同业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从单一生产中药发展成集中西药研发、生产与销售一体的综合性药企。
截至目前,公司已形成全面覆盖川渝地区的销售网络,超过万家的药房连锁规模以及涉及中药、麻醉药及精神药物等产品生产能力,是西南地区较大规模的药企集团质疑。
其中,桐君阁大药房、太极大药房合计门店数量合计超万家,年销售规模位列全国前三。
旗下企业众多,嗷嗷待哺,快速扩张后又面临高负债、资金紧张等难题。
截至2020年6月,公司货币资金18.49亿元,短期借款37.62亿元。
另外,公司偏低的研发投入也备受质疑。
斑马消费统计显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0.68亿元、1.22亿元、1.76亿元和0.38亿元,分别占公司各期营业收入的0.77%、1.14%、1.52%和0.66%。
上述财年,公司研发费用投入不及销售费用的2%。
这一数据在A股上市医药公司中排名垫底。
李阳春的“大考”
去年6月,执掌太极集团30多年的白礼西提前1年离任,公司对外表示是工作正常调整。
白礼西一手“带大”太极集团,对公司有着较高期待。
2017年,白曾公开表示将争取不到10年时间达到千亿销售目标。
利弊相生,对于继任者李阳春来说,无疑是一场大考。
李阳春是太极集团老员工,早在1986年,他就进入公司子公司重庆桐君阁药厂工作,从基层一直做到太极集团副总的位置。
李阳春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一个摊子呢?增收不增利、负债高、多元化后遗症等,要想在短期内取得大的改观并不容易。
况且公司前几年尝试的多元化战略屡屡受挫,从医药延伸到大健康领域可以说已经失败。
“太极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实例。
2014年,既不是药、也不是保健品的高端水产品“太极水”上市,林志玲天价代言后马上蹿红。
2015年,这款标价12元/罐的水产品创下2亿元的销售业绩。
此后,就没了踪迹。
这也说明,医药为主、多业并举的战略,并不适合太极集团。
斑马消费梳理财报发现,李阳春上任后在一步一步做“减法”:压缩公司3年内拟投资计划、停建、缓建部分低效项目,将资源集中到主业,盘活闲置资产,提高经营效益。
甚至,在2020中报里,出现“将对部分闲置房地产有序开发,增加利润”的字眼。
今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实现1021.76万元,同比下降88.53%,就有来自处置非流动资产损益和获得补助的影响。
目前来看,混改可能是李阳春时期太极集团的救命稻草。
2019年2月,公司披露公告拟进行混改,引进战略投资者,意味着完成混改后,对内实现决策和管理体系优化,对外引进新股东补齐短板。
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公司决策机制、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