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煜 编辑|LEE
青岛啤酒(600600.SH)一改过去26年的“稳健”表现,过去四个月股价收获了75%的涨幅,7月31日创下历史最高价89.37元。
截至8月25日收盘,青岛啤酒报收82.19元/股,总市值1121.22亿。
在创下历史最高股价的当周,青岛啤酒发布了公司历史上第一次股权激励计划,对627名激励对象授予1320万股A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人民币21.18元/股。
这一激励计划的实施时间为三年,但看起来,青岛啤酒的股价已经一次到位。
根据这家百年啤酒企业过去5年的表现,《蓝筹企业评论》认为,以“超稳定的业绩”支撑千亿市值有着难以“突破的想象空间”。
业绩“超稳定”的青啤
从公司过去5年的业绩来看,青岛啤酒的发挥可以用“超稳定”形容。
据公司财报,近5年来,青岛啤酒营收经历了小幅下滑之后,又在2019年回到了5年前的水平,实现收入280亿元,维持住了国内最大啤酒企业的地位;盈利方面,归母净利润从2015年的17亿元急速下滑至2016年的10亿元,此后3年开始稳步回升,至2019年实现利润19亿元。
在销量方面,青岛啤酒从2015年的848万千升下降至2019年的805万千升,但得益于高端产品销量的小幅提升,公司在2019年仍实现了5年前的收入水平。
细分来看,2015-2019年,公司主品牌青岛啤酒的销量从416万千升下降至405万千升;“奥古特、鸿运当头、经典1903、纯生啤酒”等高端产品的销量则从174万上升至186万千升。
今年以来,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线下餐饮、歌厅、酒吧、夜店等消费渠道基本停滞,体育活动、球类联赛、奥运会等重要的赛事大部分取消,传统上非常依赖线下餐饮及体育赛事带动销售的啤酒行业销售受到明显冲击。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7月全国啤酒产量为2120万千升,同比下降8.6%。
青岛啤酒一季度累计实现产品销量163万千升,同比下降24.7%;实现营业收入62.9亿元,同比下降20.86%;实现归母净利润5.4亿元,同比下降33.48%。
多元化产品、新营销策略有效但不显著
实际上,青岛啤酒近年一直没有停止在投入新品方面的努力。
今年,青岛啤酒连续推出新品皮尔森10.5度、经典1903、白啤、百年之旅、琥珀拉格等多款新品,最夺人眼球的莫过于公司7月底推出的超高端新品啤酒——“百年之旅”。
这款定价近300元一瓶的啤酒,在青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百年之旅大师珍酿”新品发布会上被拍出了48万元一瓶的“天价”。
中国酒业智库专家、资深分析师蔡学飞认为“考虑到青岛啤酒‘百年之旅’的定价,基本上属于‘象征性销售’,主要为品牌形象造势”。
在蔡学飞看来,“同步推出的‘琥珀拉格’价格相对比较适中,才是能够走量的主打产品。
”
目前“百年之旅”在天猫、京东、苏宁均有在售,前两个平台的零售价均为288元每瓶,在苏宁平台上的零售价为269元。
截止8月22日,“百年之旅”在天猫平台上的总销量为22件,在苏宁平台上有消费者评价“味道很好,价格合理”。
今年的新品延续了过去5年青岛啤酒在高端市场布局的进程。
2015年青岛啤酒推出了“经典1993”、全麦白啤;2016年全新品类青啤皮尔森产品问世;2018年,青岛啤酒IPA产品推出,填补了我国啤酒IPA品类的空白。
(IPA啤酒即印度爱尔啤酒(baiIndia Paleale),是一种精酿啤酒的缩写。
)
在高价格产品之外,青岛啤酒还一直推动“崂山啤酒”成为它的第二品牌战略。
通过上面销量数据可以看到,青岛啤酒的新品战略取得了相当成功,贡献了公司23%的收入,并提高了整个公司的毛利率。
新品之外还要看营销,只是,“新冠疫情”让青岛啤酒不得不对传统的营销策略进行大幅度的调整。
据公司对外信息,青岛啤酒在疫情期间推出了“无接触配送”服务,以争取尽可能多的家庭消费。
这项服务目前已下沉至全国324个城市的百万个社区。
疫情好转以后,青岛啤酒继续它的啤酒吧、餐吧策略,这些实体店旨在“最大程度传播青岛啤酒文化,让广大消费者轻松享受惬意好啤酒,打造消费者家门口的第二会客厅”。
这项开店计划被命名为“TSINGTAO 1903 酒吧”,至今已经在全国25个城开辟了100多家新店。
此外,青岛啤酒还积极尝试跨界,今年初已将威士忌、蒸馏酒等产品增添入经营范围。
对于跨界的原因,青岛啤酒证券部人士表示,“啤酒市场有些饱和,一方面就是往饮料拓展,从渠道上看,饮料和啤酒比较类似;另一方面就是威士忌,在我们看来,这个市场潜力是比较大的,且目前国内没有比较强势的(威士忌)品牌。
长远看对黄酒,也有兴趣。
”
看得出来,青岛啤酒一直在努力,积极向市场投放新产品、调整营销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但考虑到这家老牌企业过去多年表现出来的特性,对市值出现爆发增长以后能否获得足够的业绩支持,我们还持谨慎看法。
《蓝筹企业评论》出品
文章仅供参考 市场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
(来源:蓝筹企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