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格力电器2019年年报和2020年半年报的思考
2019年年报读完已是疫情第一阶段结束了,而2020年半年报读完已是秋天了。
与各位股东一样,我也感到了报表里透露出来的一点点凉意。
从财务数据来看,格力的情况确实有点困难,特别是横向对比美的、海尔之后,从数字来看更是失去了那种王者风范。
一季度同比下跌可以理解,二季度依然在跌,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不太像董阿姨之前的风格了啊。
这份我见过的最弱的格力半年报,显然触动了太多投资者敏感的神经,格力就这么没落了?按这个趋势下去,今年格力很有可能会一脚踏出R15俱乐部,成为众多格里芬心中的痛。
回首2012年,董阿姨出任格力一把手以来,格力就一改以往的低调作风,逐渐走到聚光灯下,成为一家从来不缺话题的企业。
印象里,格力近年来一直高调出现在媒体的最前沿:有“野蛮人”姚老板入股事件,有为去库存主动掀起行业价格战,有研发售卖格力自有品牌手机,有跟小米雷军10亿赌局,有收购银隆进军新能源,有怒怼上海GZ入股海立股份,有举报友商奥克斯能效标识造假,有高瓴资本强势入股实现国企混改,最近则是格力引以为傲的销售渠道全面整合,董阿姨亲自挂帅直播带货……
很多人认为这是董阿姨的折腾,在我看来,有折腾的成分,但换个角度,这何尝不是格力在发展过程中,努力转型,自我进化的一系列里程碑事件呢?至少有一点我觉得是公认的,格力是在实实在在做事情的,没有浮夸,没有坑害消费者,也没有伤害股东。
有哪一种改革是平平淡淡,轻轻松松就可以完成的呢?
看衰格力的声音无外乎是:从2020年中报开始,营收和利润全面落后于美的,多元化失败,空调一个品类难敌美的白电和小家电产品矩阵,线上渠道薄弱,痛失线上增量份额……这些是不是事实?
确实是,但落后不代表格力没有努力啊。
之前一直对朋友说,买格力就是买空调,附赠冰箱洗衣机、格力小家电、格力智能装备、格力电工、格力精密模具……今年还多了格格健医疗科技,主营防疫物资,半年挣了1700万。
虽然是个笑话,但“市场先生”给格力的估值,确实是只看了空调,其他部分都视而不见,或者说免费大放送了。
格力生活电器上半年卖了22个亿,对比一下小熊电器(如下表),上半年卖了17个亿,而小熊电器最新的市值是215亿,很显然,“市场先生”是用有色眼镜在看待两家公司,而对于我们这种小小股东来说,这正是投资的良机。
作为格力的股东,我从2015年以来,一直在用格力每年给我的分红买入各种格力的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去体验公司的价值。
除了空调,我正在使用的格力的生活电器产品包括:晶弘冰箱、格力电扇、格力加湿器、格力电热油汀、格力暖风机、大松IH电饭煲、大松苹果电饭煲、大松取暖器、大松电水壶……从家庭使用角度来讲,这些产品皮实耐用,至今无一例质量问题,使用感受很棒。
未来,我在更新、升级家电的时候,依然会首选格力,无论是空调,还是冰洗,还是生活电器,因为我信赖格力的品质啊。
今年的销售渠道整合,我感觉也是格力管理团队利用疫情机会,削藩——改革原有格力自建渠道,减少销售层级,实现渠道扁平化,重新为销售注入活力。
从消费者的感受来讲,格力的线上销售渠道一直不是很好。
以我自己为例,我购买电器产品的主渠道一般会选择京东,而格力的京东自营店除了空调,其他品类是非常不重视的,一是产品类别、型号有限,二是货源常常跟不上,缺货是常态化。
今年一位朋友装修,我推荐了格力净静洗衣机,结果618期间竟然无货,朋友无奈订购了松下。
找上门来的机会都抓不住,是不是很可惜?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格力过去的渠道销售策略,过度依赖线下经销商渠道,造成各个大商自立山头,尾大不掉。
虽然在淡季可以通过压货给他们来提升业绩,但当这些经销商变得强大之后,对格力来说就有点被绑架的味道了。
你要去拓展线上渠道,必然会侵犯他们的利益,各种制肘就来了。
今年的努力,砍掉省代,直接面向城市一线中小商供货,通过直播带货,线上线下互动方式,对线下渠道的销售能力进行赋能和打磨,未来逐步形成新的格力自营渠道模式,我觉得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这样,既解决了各省产品价格不统一的问题,统一定价,消除串货影响,将定价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又通过减少层级,增加企业自身和一线中小经销商的利润空间,扶持小商做大做强,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通过直播带货,增加格力全系列产品与终端客户的触点,通过空调大单品带动冰洗、带动生活电器的销售,改变原来通过线下渠道搭售的模式,卖出更好的价格。
简单说,疫情的影响、渠道改革的阵痛已经写进2020年的半年报了,未来更差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如果到今年双十一销售旺季,营收能够同比翻正,我认为大概率来讲,格力的渠道改革就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才看了一张表,那就是利润表。
利润表只是代表了一家企业的“面子”。
面子都不去粉饰了,说明格力的改革是大刀阔斧的真改革,没有藏着掖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思,让风险充分暴露在各位股东面前。
从中读出了两个字——坦荡。
那么再去看看企业的“里子”——资产负债表,这张显示家底的报表是不是也同步恶化了呢?我只说几组数字:
1、其他流动负债项目里的“公开秘密”
这个项目格里芬都懂,销售返利是格力用于调节利润的蓄水池。
尽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渠道改革,但蓄水池的水位基本保持稳定,折射出两个问题:一是报表的数据,人为美化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整个经销商队伍还是比较稳定的,之前传出的大批经销商倒戈的情况,或许并不是真的。
2、关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占款
我们可以粗略地看作:格力欠别人的-别人欠格力的=免费的融资。
年中占款:676-376=300亿,尽管下跌了17%,但格力对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的强势地位,依然没有改变。
试问A股在供应链上下游常年保持这么大规模(300亿级)占款的企业有几家呢?网上很多文章还分析了格力的甲供业务,我觉得也是格力在供应链中的强势地位最好的观察窗口。
3、关于格力的有息负债
以前格力的非流动负债项目里基本都是空的,从2019年年报开始,这个项目开始出现了长期借款项目。
这是说明格力缺钱了?需要从银行获取流动性了?
今年疫情期间,格力又发了30亿超短期融资券,加上12亿抵押及信用借款,看上去格力似乎缺钱了。
实际并非如此,半年报显示,格力账上有1296亿现金等价物,93.5亿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和3亿国债/企业债这些类现金的项目,合计接近1400亿元。
格力账上的这些有息负债,更多是一种财务安排,或者可以认为是一种近似的“套利”工具。
尽管看上去这份资产负债表比往年少了一些光彩,但我认为并没有改变格力家底殷实的现状,强健程度依然可以秒杀99%+的A股上市公司,假以时日,王者归来应该是未来几年某个时点的真实剧照。
再来说说有利于咱们中小股东的两件事:
1、增加分红,加强股东回报。
这一点非常重要。
今年的两次大比例分红(2019年年报和2020年中报),合计2.2元/股,彻底扭转了董阿姨当年给中小股东们留下的任性印象。
慷慨的分红一来说明格力赚的是真钱,二来也确实回报了陪伴格力一同成长的中小股东,顺便也帮大股东高瓴资本解决了融资的利息问题,一举多得。
去年格力净利润247亿,分红72亿,今年中报净利润64亿,分红60亿,相当于上半年的经营成果全部由股东平分了,这是持股8年来第一次,实在是太爽了。
重视股东回报,我认为也是上市公司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2、 股份回购,对核心员工进行股权激励。
至8月末,格力公告回购已经花了26亿,大概率半年报回避期过后,会继续回购,直至30-60亿的区间。
用真金白银回购股份用于管理层和核心员工激励,这是混改给格力带来的新气象。
有利于调动公司管理层和骨干员工的积极性,与股东利益形成一致。
以上这两点都是高瓴资本入主格力后带来的新鲜气息,而之前“望小秘”因为个人原因的离职,可能为大股东正式进入董事会埋下了伏笔,下一个有可能是二股东河北京海担保的某位董事离任,使得格力董事会的架构变得更为合理:大股东2席,二股东1席,管理团队2席,格力集团1席和独立董事3席。
最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格力真的没落了吗?
个人觉得这种声音跟两年前质疑长城汽车的声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长城汽车的股价已经足足萎靡了3年,而随着今年新平台的上线,新车型周期的开启,短短两个月时间,长城汽车的A股市值就翻了倍,不是不爆,只是时候未到。
从本质来看,万物皆有周期,格力电器因为更多聚焦在空调大单品上,因此周期性特点相对其他家电企业更加明显。
现阶段,是需求底叠加渠道变革底,在一个空调单品的小年来做这场大整合,格力应该是选对了时间。
当友商还在向渠道、向终端压货,来换取一份看上去还不错的财务成绩单时(方洪波9.2减持了2000万股美的A股),格力已经大刀阔斧地在帮助渠道去库存了。
疫情过后,当迎来消费旺季的时候,轻装上阵的格力,显然会比其他友商更加从容,更加主动。
所以,此时此刻,确实是格里芬和格力黑互道SB、分道扬镳的时候,本质上并没有对错,而在于我们更关注企业的哪一个侧面,到底是白纸黑字已经落笔的差强人意的财务数据,还是锐意进取,敢闯敢试的团队氛围?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格力也不可能在一两个季度就实现销售渠道的完全整合和重新发力,未来的三季度、四季度,甚至整个2021年,可能都是业绩承压的时点。
巴菲特说,一支好股票,如果你不想持有十年,那就不要持有十天。
多给格力人一些时间和空间,我相信他们会成功。
(来源:敬清解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