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近日,博纳影音第三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击。
招股说明书显示,本次博纳影音拟募资18.9亿元,用于电影制作和电影院建设。
这意味着,若IPO成功,于冬当年投入的3万元全部家当,如今至少将获15万倍增值。
原创:珍珠财经 尹举新
寒意浓浓的传媒市场,未能阻止于冬IPO的脚步。
8月24日,证监会官网公布了博纳影音招股说明书。
招股书显示,本次博纳影音拟募资18.9亿元,其中10.7亿元用于博纳电影项目,8.2亿元用于博纳电影院项目建设。
在募资用途上,博纳近期拟投资8部电影,计划资金6.05亿元,占募资总资金的32%。
招股书同时显示,在过去三年中博纳影音取得较好的业绩。
2017年至2019年,公司营收分别为19.97亿元、27.84亿元、31.16亿元;对应净利分别为1.99亿元、2.64亿元和3.15亿元。
不过,对于2020年业绩,博纳表示受疫情拖累,全年业绩增速下滑幅度可能超50%。
作为国内电影巨头之一,博纳曾多次带给观众和投资人惊喜。
《十月围城》、《无间道》、《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一部部耳熟能详的电影名字,以及由此创造的一个个破记录的电影票房收入,都使得博纳影音在国内电影市场名声鹊起。
2017年,博纳影音曾一度以101.16亿元的票房总收入,占据全年国内总票房的18%。
不过,相比在国内电影市场上的大红大紫,博纳的资本之路却一波三折。
早年,博纳影音曾寄希望于美国资本市场,但5年不足1亿美元的融资额被后起之秀华谊兄弟远远甩开。
对此,于冬十分愤懑,于是开启回归之路,但同样不顺。
第一次冲击A股因审计机构卷入财务造假案被迫中止,而这次上市又因碰上百年一遇的疫情业绩惨淡,全年业绩可能有下降50%的风险。
在此背景下,博纳能否走出目前影视行业低迷的现状,用更多的票房赢得观众和投资人,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All in 3万元,奠基百亿博纳影音
在《2019年胡润百富榜》中,于冬以45亿人民币财富位列第912名。
这是于冬下海20年以来,截至目前财富等级的最高值。
作为博纳影音的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于冬与博纳的故事,始于1999年的那次辞职。
1999年以前,于冬是北京电影公司的一名发片人,每日奔波于各地推销电影拷贝。
“当时一个拷贝价格是10500”,于冬在接受公开采访时表示,“小于,你喝一杯酒,我就给你增加一个拷贝”。
原始电影市场,业务场景既富有人情味,也很接地气。
体制内的那段时间,由于善于洞察,且左右逢源,于冬创造了很多销售纪录。
而这,也被北影的老厂长韩三平看在眼里。
很快,于冬被提拔为发行部副科长。
然彼时电影市场太过低迷,电影行业濒临破产边缘。
为拯救电影行业,中国电影集团成立,于冬所在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被合并。
本以为宏图大展,孰料事与愿违。
时任发片室副科长的于冬得知合并后发行部将被裁撤后,愤而辞职下海。
而于冬想到的第一件事,是赶紧找导演黄建新“谈谈”。
黄建新所在的公司,曾耗资数百万导了一部电影,名为《说出你的秘密》。
因为价格没谈拢,该片搁置已有三年之久。
“黄导你看,我们厂原来出60万你没同意,现在我出120万盘你们这部电影,您看如何?”谈及当年下海做的第一笔业务,于冬面带微笑。
“预付定金的30万中,有27万是我借来的,3万是我这些年工作攒下的全部家当,准备娶媳妇用的。
现在我全给你们。
”
在黄建新的引荐下,于冬顺利拿下了《说出你的秘密》的发片权。
此后,于冬在其姐夫的陪同下,北上南下,极力拓展业务,收获颇丰。
据于冬透露,该片票房当年大卖。
此片亦为于冬掘得了第一桶金50万元。
以此为资本,于冬创立了博纳影音。
遇贵人,扬名香港影视圈
在博纳早期发展史上,据于冬透露,香港制片人文隽属于绝对的关键先生。
作为于冬的引路人,文隽不仅在与博纳的业务合作中如鱼得水,而且还将博纳引入香港电影圈,为博纳带来滚滚财源。
文隽与于冬的合作,始于《我的兄弟姐妹》。
这是一部制作成本仅200万元,当时看来不入流的小成本文艺片。
但在于冬的运作下,该片不仅斩获了2000万的票房,而且感动了一大批人,成为当年国内讨论最热烈的话题。
凭借此片,于冬在香港的名头,一炮打响。
在文隽的引荐下,香港制片人接踵而至,博纳成为指定发片人。
于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经手的港片中,既有杨紫琼主演的《天脉传奇》,也有英皇旗下的《无间道》、《警察故事》等片。
在于冬的运作下,这些合作的香港电影均获得较好的票房,博纳也获得不菲的收益。
其中,《十月围城》、《打擂台》和《桃姐》三部影片,不仅让博纳拿奖拿到手软,而且还获得了近10亿的票房收入。
更为重要的是,港片为博纳带来大量利润的同时,也促成于冬向制片人的转型。
而博纳自产电影《菱人草》的热卖,开启了博纳由发片人向制片人的跳跃。
此后,博纳影音又先后出品了《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智取威虎山》等系列名片。
其中《湄公河行动》更是以12亿的票房收入,改写了中国警匪影片史。
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于冬表示将经历三个阶段。
“张艺谋导演30年的从业史,开启了中国电影的三个时代。
”在2016年腾讯娱乐的“年终总结”上,于冬如是表示。
“80年代拍摄的《红高粱》,将中国电影带入了世界,开启了国内电影向世界展示的机会;2002年拍摄的《英雄》,则拉开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序幕;《长城》,则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电影的机会。
”他说道。
叩开华尔街的大门
几乎获得营收大丰收的同时,于冬筹谋的另一项大计划,也开始悄悄展开。
而这一次,于冬瞄准的目标,不是电影市场,而是美国华尔街。
2006年12月13日,一个名为Shi Nan Sun的香港自然人,在英属维京设立了BIFG公司,持股数为1股。
2007年7月9日,BIFG股权被于冬全资接管。
随即,于冬引入胞兄于海,并且通过增发,将总股本扩张至95500股。
其中,于冬持股97.64%,于海持股2.36%。
以BIFG为母体,于冬完成在中国境内的返程投资和红筹VIE架构的搭建。
2007年7月至2010年8月期间,BIFG获得包括红杉资本、软银和BIG海纳百川公司等在内的总计2250万美元融资。
2010年11月8日,控股BIFG的BFG在美上市,登陆纳斯达克交易所。
不过,BFG在美股无论是融资金额还是股价表现,均不尽人意。
据招股书披露,2010年至2015年间,BFG总计融资9979万美元,低于1亿美元。
另一方面,截至私有化前夕,BFG总市值低于48.61亿人民币。
BFG的逊色表现,引来于冬的极度不满。
于冬曾在多个场合表示,BFG被严重低估。
在股价和融资能力双弱的背景下,博纳与处于同一赛道的华谊兄弟,明显拉开差距。
尤其2015年上半年,华谊兄弟股价一度突破64元关口,市值最高达801亿元。
而博纳影音美股市值不足50亿元,不及华谊十六分之一,这种反差则更为明显。
对此,网传于冬曾反问自己,博纳与华谊的差距,真的这么明显吗?到底是能力的差异,还是中美两地资本市场的差异?
私有化回归,知名机构纷杳而来
是金子,走到哪里都会发光。
因估值过低十分不满的于冬,想到了当年资本市场最高频的词汇:中概股回归。
2015年6月12日,BFG收到的一份无约束力的私有化交易要约,拉开了博纳回归的序幕。
首先是组团。
阿里巴巴、腾讯、全盈投资等国内知名机构迅速组成本次私有化收购的财团。
据招股书披露,本次财团出资总金额为48.61亿元。
其次是拆VIE架构。
为了拆V的顺利进行,于冬受让了博纳有限80万元注册资本或1.60%股权,并于2016年5月13日新增9317.91万元注册资本,引入东阳阿里、宁波赛富、林芝腾讯等机构。
引入新股东的目的,为使博纳有限与BFG私有化后的股权机构保持一致。
其三是股改。
通过拆V和收购,BFG的原有资产多被释放,并重新装入博纳有限壳体内。
此后通过多轮增资,博纳有限完成股份制改革。
据招股书披露,博纳有限最后一次增资估值高达150亿元,足见资本对博纳未来的看好。
截至目前,博纳股份共有42位股东。
这些股东中,除了复星、腾讯、阿里、红杉资本等知名机构外,还包括中信证券、新华联、韩寒、章子怡、陈宝国、张涵予等明星股东。
结语:
作为科班出身的民营电影公司老板,在电影改革的大潮中,于冬每次都精准地抓住了政策的红利。
谈及为何要引入阿里,于冬曾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指出,既忌惮阿里布局文娱后挤压传统电影公司的生存空间,又想通过植入互联网基因让博纳做得更大更强。
至于博纳为何最终被阿里看中,或者说为何博纳的地位不可取代,于冬强调自己是个专业的制片人,能生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内容。
这或许就是投资人所说的护城河吧。
而对于未来,于冬表示,文化自信是未来十年做好产品的根基。
而今,在阿里和腾讯的加持下,博纳能否充分利用募资资金,生产出更多现象级热卖大片,走得更高更远,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珍珠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