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区域将共推绿色低碳发展,共治跨界环境污染,共建环境基础设施,包括强化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等,以解决跨界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根据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下称《规划》),近期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到2035年,长三角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绿色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我国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该《规划》14日正式公布。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规划》聚焦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共同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旨在加强生态空间共保,推动环境协同治理。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19年,长三角以不到全国4%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16%的人口,集中了约1/4的科研力量,产生了约1/3的有效发明专利,占据了近1/4的经济总量。
环保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为76.5%;333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Ⅲ类及以上占82.0%;22个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良好,Ⅲ类及以上断面占72.7%;区域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能耗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