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光科技的客户单位唐山某些钢铁企业等,为了自身利益不停产导致高污染超标排放,而聚光公司派驻当地负责运行维护的几个员工,协助作弊,修改监控数据,被生态与环保部高官微服私访发现,涉事的员工被公安机关拘押调查。
这事早在十多天前就被披露出来,并没有引起舆论关注,但3月25日早被冀省环保厅官网上挂出处罚聚光的报道,股票当天下午开始下跌,到收盘跌20%到跌停。
当晚该处罚报道被删官网删除,深交所发出问询函,聚光公司25日和26日两次进行自愿性披露,26日回复问询函。
但26日当晚涉事的唐山市的环保机构在微信公众号登载处罚决定。
于是,在接下来的两个交易日,各路媒体推波助澜,两篇报道,股价大幅下跌,几个交易日累计跌幅达25%,投资者损失惨重!
如何看待聚光科技遭遇的这次危机?毫无疑问,聚光公司管理适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对聚光来说公司声誉严重受损,对以后的业务开展极为不利,但这是聚光必须承受一定的代价。
今后必须改进管理制度和技术手段,杜绝这类事件再次发生。
通常,对于负责运维的人员来说,这并不是高门槛的岗位,对于长期派驻客户单位的员工,往往是在当地招聘的,职业素养很难保证,很容易被客户单位收买。
未来看能否采用区块链技术防止数据失真,另外,建议公司今后采用外包服务的方式,让公司从法律责任上和运维服务进行切割。
在此,我们也看到了这次事件中,各路人等的表演,及其滑稽。
首先,是当地的主管部门缺乏责任担当。
环保部点了当地城市的名,基层省市为此急于推卸责任,不去处罚排污责任主体企业,而却把大板打在负责运维的外地企业,这也是非常明显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其次,是各色媒体,媒体也要找钱吃饭。
明明涉事的当地公安机关还在调查侦查中,媒体却用了“实锤了”等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渲染。
明眼人都知道,这些所谓媒体不是为了正义,一是为了流量,二是为了自身利益。
还有一些股吧中的发言者,什么“这家公司要退市了”等非常可笑的判断。
这类人分为三种,一是没有判断力的标准韭菜,二是希望唱空在低位买进的,三是缺乏同理心的心理阴暗者。
作为投资人,遭遇这样的意外,都值得同情。
那么,作为聚光科技的投资人,该如何选择?
若因为各种担心而卖掉的就算了。
若你是还持有聚光科技的投资者,我们来审视一下。
换一个角度,对标一家企业如雪迪龙。
雪迪龙这家公司市值82亿元了,而聚光市值却在60亿元以下。
从企业规模看,雪迪龙的员工有500多人,而聚光的研发人员都有2000-3000人,加上子公司员工人数有6000人了。
假设你有几十亿,用同样的价格可以买一家仪器仪表及环境保护企业,你愿意选择哪家?
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事到如今,安心持有。
拿不住股票,不能长期持有,在证券市场怎么赚钱?
聚光科技估值100亿元并不夸张。
等到估值回到100亿的时候,那个时候市场价格就是每股22元。
我愿意守候,等到那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