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美年健康(002044)为何没有人关心商誉减值的风险?
为何没有人关注这个问题?公司净资产69.13亿,商誉45.97亿,占净资产66.5%。
网友回复
不才26:
年底业绩对赌 是吧
秋风之黄河古道:
监管层于11月中旬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 8 号——商誉减值》,意在加强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会计监管和会计引导。但目前年报披露季临近,商誉减值风险需要引起注意。商誉减值会对上市公司当期利润造成冲抵。出现商誉减值的直接原因是被并购资产或公司业绩承诺不达标。
秋风之黄河古道:
2018年进入尾声,有关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近期成为市场讨论热点。加大商誉减值的信息披露只是第一步,有关并购标的真实业绩、大股东资本运作手段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等,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重点。近期,证监会会计部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从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商誉减值事项的审计和与商誉减值事项相关的评估三方面,就常见问题和监管关注事项进行说明。比如,合并形成商誉每年必须进行减值测试,应在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等财务报告中披露与商誉减值相关的所有重要、关键信息,以及评估机构不得以股权、企业价值的评估报告代替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报告,等等。这些规定招招打在要害上,对于A股上市公司2018年年报的编制带来不小的影响。上市公司因为并购标的公司形成的商誉,常常根据各种道貌岸然的因素不做减值测试,或者以各种创造性的理由认定不需要减值,其中暗藏了巨大的投资风险。上市公司的年度股东大会不少购入股份金额较大的个人股东,金额从数千万元到上亿元不等。这些股东很多并不是专业炒股人士,而是在自己所经营的行业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可惜的是,对于上市公司一些不太明显的风险,他们关注得不够,所以在遭受市场波动损失时还不知所以然。比如,有些上市公司商誉金额较大,业内人士或者专业机构出于减值担忧避而远之,或者抛售离场,但是上述个人股东可能连商誉的含义都并不了解。几年前,一家A股公司因为并购标的公司造假,不得已将当时并购形成的商誉几乎全部减值,造成数亿元亏损。但是,减值措施姗姗来迟,一直到并购标的公司董事长东窗事发,上市公司才进行了彻底的减持处理。仔细阅读后期的各种新闻和公告,发现在至少一年前,并购标的公司的应收账款等重要财务科目已经出现了重大风险,给予标的公司贷款的银行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上市公司并没有及时披露,更没有做相应的商誉减值。并购标的公司亏损,但是所形成的商誉仍然不减值,这一奇葩现象估计在A股终于可以消失匿迹了。“评估机构不得以股权、企业价值的评估报告代替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报告”,这一规定堵住了很多逃避商誉减值的路子。投资机构认购股份,对应的公司估值超过之前水平,这样的奇葩理由不应该再继续有胆量出现。其实,商誉减值是一个常见的市场现象。如果上市公司真心实意做产业链的并购重组,遇到了行业不景气或者国内外政策变化,出现做了减值造成了亏损并致使股价出现暴跌的现象并不可怕,只要公司有竞争优势、并购有协同效应,那么更低的估值可能意味着更好的投资机会。相反,如果上市公司为了追逐热点做高市值,以便于股份减持从而套现更多,那么只会千方百计地游走在会计制度的边缘,尽量少披露信息、掩盖风险去欺骗投资者。对商誉减值更加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可以有效地恫吓企图违法违规的大股东,使其衡量盲目肆意并购的成本。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形成巨额商誉的公司,我们可以一窥并购标的公司的真实业绩,洞察大股东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看他还能否安然收场。
2018年进入尾声,有关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近期成为市场讨论热点。加大商誉减值的信息披露只是第一步,有关并购标的真实业绩、大股东资本运作手段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等,是我们更需要关注的重点。
近期,证监会会计部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从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商誉减值事项的审计和与商誉减值事项相关的评估三方面,就常见问题和监管关注事项进行说明。比如,合并形成商誉每年必须进行减值测试,应在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季度报告等财务报告中披露与商誉减值相关的所有重要、关键信息,以及评估机构不得以股权、企业价值的评估报告代替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报告,等等。
这些规定招招打在要害上,对于A...
程胖胖要变瘦:
美年商誉主要来自于慈铭体检收购,慈铭体检业绩很好,为什么会有商誉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