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金力泰(300225)壳公司越来越不值钱了
2019年4月15日,锦富技术公告控制权变更。而此前,锦富技术收购昆山迈致资产组及奥英光电资产组时所形成的合并商誉预计有较大的减值,在2018年共计提减值准备金预计约3.5亿元至4.3亿元。 这一安排,使得之前的资产减值显得很可能是为了在卖壳之前给壳洗大澡。由此可见,卖壳方在转让控制权的同时也要提供“增值服务”。由此可以想见,如今的卖壳是越来越难了。 日前,证券法三审稿提出取消暂停上市交易制度,科创板更是直接取消了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透露出退市制度趋严的信号。在此背景下,小市值公司卖壳的难度加大,这也进一步冲击了壳价。 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短期内壳价不至于雪崩,但是壳价值不断下跌却是大势所趋。 在这个科创板推出、资本市场全面推进注册制改革、退市制度趋严的时期,“壳”价的趋势会如何,涨跌空间会多大,引起了小伙伴们的热烈讨论。甚至,有社区中的小伙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今年会是壳公司最后
网友回复
冀B9R66G:
一个有趣的论点是:连科创板这么高规格的场子,都没有吸引来真正的独角兽,在港股与美股的制度冲击下,A股的“壳”价只能江河日下了。
与之相反的一个论点,则比较乐观:在港股这种估值低、流动性差,非龙头企业估值大幅折价、再融资极其困难的资本市场,“壳”价尚且值得6个亿左右,A股“壳”无论如何冲击,恐怕也远远在此之上。
但遗憾的是,小伙伴们可能达成了一个比较可怕的共识:在未来2-3年的时间里,壳价可能跌至10亿以下。
在这个结论面前,是一组比较有冲击力的市值分布数据:A股目前30亿市值以下公司数量达到862家,在20亿市值以下公司数量达到244家,15亿市值以下公司达到52家,10亿市值及以下公司是5家。
而以上这个小伙伴们达成的共识,意味着这组数据可能还会更加有冲击力,15亿市值以下的公司数量,可能在12-24个月的时间里,达到三位数以上。
冀B9R66G:
1)壳的重组价值
重组价值方面,新经济、成长性较好的去港股,体量较大、盈利能力不错、合规性强的企业去A股IPO,剩下的才去借壳。
借壳的重组价值只能是时间成本足够低、摊薄成本足够低、合规成本足够低,才可能构成比较优势。
而时间成本和合规成本都没有太大弹性空间,最有弹性空间的,就是摊薄成本。
借壳本就小众,但2018年借壳数量达13起,今年一季度也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借壳预案。回到逻辑上说,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壳价的下跌,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借壳交易的活跃。
这表明了监管打击“炒壳”的胜利,也表明了壳市场未来的趋势。借壳上市不会死,只是壳价会小去……
那么,问题来了。借壳预期,甚至是重组预期都在下降后,中小市值公司滑落速度有多快?A股会不会真的走到大面积出现10亿市值公司的地步?比起市值的缩水,流动性下降是不是更可怕的事情?
冀B9R66G:
3)日益趋严的退市制度
近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取消现行证券法规定的证券暂停上市交易制度,对于不再符合上市条件或者有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的证券,由证券交易所按照业务规则直接终止其上市交易。
此前,科创板退市制度中取消了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已经透露出退市制度趋严的信号。而此次证券法三审稿提出取消暂停交易,全面提升退市效率的信号已十分明确。可以预期的是,今后上市公司退市将会常态化。
退市制度的趋严对于壳价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买方与卖方之间的信任成本,使得买壳方必须慎之又慎。
哪怕现在看起来毫无问题的“壳”,如果日后发行存在重大违法行为也要被强制退市。这就意味着,买壳方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拟上市企业更倾向于选择IPO上市。
也就是说,此后小市值公司想要卖壳会更难,如果小市值公司再身背几个行政处罚那更是难上加难。
冀B9R66G:
3)日益趋严的退市制度
近日,中国人大网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草案三次审议稿)》并公开征求意见。
其中,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经研究,建议取消现行证券法规定的证券暂停上市交易制度,对于不再符合上市条件或者有上市规则规定的其他情形的证券,由证券交易所按照业务规则直接终止其上市交易。
此前,科创板退市制度中取消了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已经透露出退市制度趋严的信号。而此次证券法三审稿提出取消暂停交易,全面提升退市效率的信号已十分明确。可以预期的是,今后上市公司退市将会常态化。
退市制度的趋严对于壳价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买方与卖方之间的信任成本,使得买壳方必须慎之又慎。
哪怕现在看起来毫无问题的“壳”,如果日后发行存在重大违法行为也要被强制退市。这就意味着,买壳方需要承担极大的风险。拟上市企业更倾向于选择IPO上市。
也就是说,此后小市值公司想要卖壳会更难,如果小市值公司再身背几个行政处罚那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