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工业互联网是我国工业振兴之本
今天,5G之所以被作为国家战略,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项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而且因为5G不论是技术特性,还是应用场景,都直接影响着我国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和现代工业体系跨越式建立的进程与效果。
5G技术赋能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5G﹢工业互联网”的产业化推进,是5G战略和实施的核心内容。
2019年我国5G正式商用,加速了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众所周知,5G万物互联80%的应用场景都在工业互联网和工业物联网领域。
随着全国“5G﹢工业互联网”试点的开展,已经涌现出越来越多“5G﹢工业互联网”的典型应用案例,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5G在智能工业中能发挥最大价值
近几年,我国新型制造业发展迅猛,有相当一批企业,不论是设备水平,还是生产线技术等级、IT应用和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及市场活动,都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管理、网络化建设的关联。
我国已有一批企业具备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基础,即在5G时代,具备了“5G﹢工业物联网”和“5G﹢工业互联网”的基础。
通过调研,了解到很多企业在许多特定环节,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利用华为、中兴通讯的设备,初步在工业物联、远程控制、人工智能与5G融合、大数据与可视化管理等领域,将固有的4G网传输升级为5G环境下的SA传输,在广连接、低时延、大带宽应用上取得了一系列探索性的成就。
三一重工的工业互联网研究小组已经开始进入软件集成、成本集约、系统融合、数字要素优化的工业互联网深度解决方案研究阶段。
电力、能源行业的应用进展尤为显著,中电集团、中能集团、中石油、中航等大型央企的智能网建设,正在依靠5G所支撑的大数据体系和边缘计算的开发,将5G技术赋能推向产业化。
民营企业中,天津安捷,以及广州、浙江的一批电网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科技企业,已经利用5G的NSA组网,为电网管控和大数据处理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性方案,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目前,5G更多地应用于远程医疗、智慧交通等公共服务领域。
但实际上,将5G技术的低时延、切片技术与边缘计算应用于现代智能工业中的各种场景,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才能让5G发挥最大价值。
工业互联网与工业物联网相辅相成
严格地讲,我国目前真正的工业互联网应用,除了在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在绝大多数制造和加工企业中,应用的等级、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大部分实施工业互联的企业所建立的体系仍属于工业物联网。
首先,我国制造企业的生产设备良莠不齐、标准不统一,可承载的数据采集条件不足,相关的识别系统、传感器落后,软件标准和相关协议混乱。
此外,许多先进设备为国外进口,在设备采购中附有“设备内部电路、结构不可更改”等条款,也限制了企业设备内部数据的提取。
因此,目前条件下,大部分试点企业建设的体系基本属于工业物联网。
与工业互联网相似的是,大部分企业完成了将传感器、仪器仪表嵌入机器并连入互联网,实现了设备的外部性能和生产流程的互联和管控,但是还难以将工业行业的设备、材料、产品以及系统信息等多方面的应用进行互融相通;对信息的感知能力、分析程度尚不能进行高性能的快捷计算;尚不能将网络化的定制协同能力和互联网智能化的技术融入生产中,并由此构造一个先进的生产制造模式。
通俗地讲,工业互联网与工业物联网的区别在于,工业互联网是通过提高单体设备的效率,通过单体设备之间的协同与融合,借助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大数据、边缘计算等,以5G为智能传输纽带,所形成的带动整个工业生产流程效率提高的体系。
而工业物联网目前实现的是所有设备和流动性生产原料、产品、物流的联动、优化与管控。
可以说,工业物联网是工业互联网的前沿或基础。
“5G﹢工业互联网”的技术经济思维
面对“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创建新思维,以技术经济的思维方式理解和认识“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路径。
相对于经济学是“关于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技术经济学就是在传统工业生产要素实现数字化后,对生产型数字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研判以及数据资源的采集、分析、控制、优化和反馈。
5G与工业互联网的真正融合可谓是“技术经济学”的典型应用,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方式。
从技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5G﹢工业互联网”是在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数据资源的最优配置。
当前的工业企业数字化指的是工厂内的设备、工业流程等生产要素能够转化为数据,通过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数据提炼出来,再进行数据资源配置。
目前,在我国工业领域,至少有20%~30%的企业具备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能力,保守估计,有10%的制造业企业具备工业数字化能力。
目前,许多希望建设工业物联网或工业互联网的企业,严重缺乏相关的技术认知,企业的高级工程师能够设计整个工业流程架构,但是不懂生产流程中各个节点的可数据化连接图和架构图的描述与编制;电信运营商可以为企业制定无缝覆盖的移动网布网方案,但基本不清楚企业可数据化生产流程的系统架构与移动网的关联如何规划;华为、中兴通讯等设备提供商只懂得企业云和相关设备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对设备解决方案与企业的实际生产流程脱节严重,大部分“云”仅仅具备“数据仓库”功能,不具备“企业数据处理加工”的能力;软件提供商因为企业不能提供一体化的系统数据解决思路和架构,基本是分块为企业物联网设计软件,导致软件协议、标准、互联、集成存在诸多问题,企业在软件方面投资大、成效低。
因此,解决这类“数据鸿沟”需要用技术经济的方法进行系统化设计,真正将数字经济的信息链与固有的生产链条融合规划、融合设计、协同建设。
推动“5G﹢工业互联网”创新融合发展
如何更好地推动“5G﹢工业互联网”创新融合发展,应从以下几点发力。
第一,以技术经济的方法,解决“5G﹢工业互联网”的协同发展问题。
在国家级的规划设计中,将技术链条中的识别技术、传感器、可视化技术、设备连接技术、仪器仪表等可集成的数据采集技术等,统一作为5G技术赋能的一体化技术解决方案予以考虑和规划,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支持也要协同制定,一次性提高政策效果和资金扶持效果。
第二,“5G﹢工业互联网”的试点与建设要避免“一刀切”。
对不具备条件的企业,地方政府不应搞“形象工程”。
要通过科学引导,冲破“5G﹢工业互联网”的“雾里看花”,要抓重点、抓时效,以重点突破、重点引导,提高更多企业的认知和主动性。
地方政府要考虑并处理好短期投入产出效果与中长期效益的关系,近期仍需要坚持低成本建设拉动企业收入新增长点的原则。
第三,国家应加大对工业互联网软件研发的扶持力度,提高自主研发和软件集成能力。
特别是对民营软件开发公司的创新应用予以专门支持。
第四,明确工业互联网应用过程中的知识产权。
我国很多优秀的制造企业使用的设备大多是国外制造的,为避免出现被指责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应该在实施工业互联网的时候,对工业设备进行一次系统性普查,明确工业设备的自主可控性,通过有效谈判和知识产权的授权使用,合理合法利用数据要素。
(文章来源:人民邮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