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十倍?怎样理解市场的逻辑
今天整个市场都以红盘报收,上涨2587个,平盘127个,下跌922个。
看了看涨停板一共67个,君正集团6天已经板了5次,英特集团、冀凯股份三连板,牛的不行。
很多人都在以总结的方式来猜测市场的逻辑,有些人赌对了,发了大财,有些人赌错了,亏到当了底裤。
像我,自认为比较愚钝,跟不上市场的节奏,于是老老实实拿着自己放心的慢慢等它成长。
你比如说这个怡亚通吧,怡亚通是我在2013年开始关注的股票,是做供应链管理的,当时有不少人在分析怡亚通,虽然我已经感受到了预期在强化,容易催生大牛股,但它的业务始终没有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护城河,所以我眼睁睁看着它的股价一年就涨了10倍,下面这个,是2015年之前的股价。
但之后呢?2015年股灾之后,自我强化的预期破灭了,股价开始回归了:
怡亚通的陨落并不让我感到意外,包括它后面几年的业绩都和我预期的差不多。
所以,市场的逻辑,就是众人预期的不断自我强化,而股价上涨到终于无法支撑,最后换来的就是一地鸡毛。
我为什么不看好怡亚通呢?因为它没有护城河,看不到确定的成长性。
但市场预期它会创造奇迹,并不断强化这一逻辑。
我之前和大家提到过中国中车吧,当年南北车刚传出要合并时,其实股价才6块多,有朋友问我能不能进,我告诉他:
即便南北车合并,也不会创造奇迹,因为高铁列车的市场是被中铁总一家垄断的;
而国企合并带来的效率提升基本不需要预期都想得到;
而国外市场一来远不如国内市场大,即便全占领也不会增加太多营收;
二来,即便是这点牙签肉,怕也很难吃到。
也因此我左右权衡,认为不值得介入。
但这不妨碍南北神车在国企改革的预期强化之下不断上涨,我这个朋友最初不足8块开始介入,一路涨一路买,最高时在30多块还在买入。
看看这销魂的走势。
其实这一幕和怡亚通是同步的。
错过这两个十倍牛股让我颇有些失落,我自己当时持有的格力电器、老板电器、中国平安、华海药业,索菲亚,华域汽车和招商银行,整个牛市期间大概也就涨了3到4倍。
这对于很多期待于一个牛市十倍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平庸的成绩了。
中国中车后续的走势,也和我预期的一样,又回到了行情的起点,一切都没有变。
招商银行、华域汽车、中国平安和华海药业我是在2015年7月卖出的,索菲亚和老板电器则一直持有到2017年年底,格力电器在2015年7月被我掉了一部分,最后一部分是在2019年12月卖出的。
这里倒不是说自己卖的有多好,只是自己的选股风格更注重确定性的成长,而不是市场的预期。
我在中国平安和华海药业卖出之后,买入的是三聚环保和亨通光电。
在2016年一次股东会上我直觉上林科是不太靠谱的,而可靠的管理层是至关重要的。
但之前过于顺风顺水让我有点侥幸心理,也让我把之前的7个持仓减少到了只有4个,也使得自己重仓3成的股票在经历了几倍的上涨之后跌回原点,然后再腰斩一次。
所以,价值投资没有终点,运气总会被用光。
三聚环保带给我的收获,就是投资务必要保守谨慎,不熟不做,并且要做到适度分散。
所以不要再问我为什么不满仓一只,我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你对公司的了解不会超过林科之于三聚环保,吴道洪之于神雾环保,最后呢?其实三聚环保与神雾环保还是有本质的不同,我在本文最后部分细谈一下。
在继续说三聚环保之前,我接着说一下食品股的自我强化。
今天食品加工板块大涨超过4%,是今天的大赢家。
看看食品板块的市值前20名。
海天味业的市值都逼近5000亿了,连着下面的中炬高新也560多亿市值了。
遇到中美关系紧张,食品股就蹭蹭蹭的往上窜,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逻辑。
要真遇到粮食短缺,那受益的应该是基础粮食呀。
不过市场就这个逻辑,你信就行了。
之前我分析过海天味业的增长空间,感兴趣的可以参见:
《我是怎么发现海天味业这个十倍股的:打酱油我是认真的》
海天味业上市之前,我就关注过洽洽食品,我以差不多同样的思路分析过它的护城河,以及潜在的空间,最后得到的结论是:
一:天花板不高;
二:护城河不宽,业绩确定性不高;
三:估值太高。
结论:不值得买入。
上述的分析我忘了哪一年了,印象中是2013年还是2014年。
下面是洽洽食品的营收和利润增长,这两年的确有了改观,但仍没有超出我当初的预期,只是估值在飞涨,股价则飞得更高罢了。
我不认为这种坚果类休闲食品有什么护城河,这些食品的口味区别还没有大到让我非你不可的程度,甚至我最近几年买的瓜子都不是洽洽的。
贵州茅台今天晚上出中报了,利润增长超过10%,多少人要惊呼了吧,在缺少消费场景的上半年,茅台的业绩恰恰证明茅台酒并不是消费品,而是投资品,市场预期不断强化的结果就是争相囤积硬通货,使得茅台的销售又创了新高,如此而已。
感兴趣的可以参见下面的文章:
《旗帜鲜明看空贵州茅台:白酒的泡沫需要信仰来支撑!》
《正确认识白酒股:白酒投资品属性下的强周期股!》
谈谈三聚环保
前面提到了三聚环保,这里稍微补充一下它的信息。
三聚环保是一家化工行业的公司,最初是卖催化剂、净化剂起步的,之后从催化剂切入到上游的工艺设计,以及工程建造,乃至于运营。
三聚环保是有技术含量的公司,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它的催化剂和净化剂在巨头林立的石化市场能够拿下市场份额,就见证了它的实力。
被垫资折腾拖了两年的低压合成氨技术最终开车成功,其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这并没有夸张。
15.8万吨的悬浮床技术能够稳定运行这么多年,也是国际独一份的,这也是真的,在此基础上改造而成的二代生物质柴油炼制装置连续产出生物质油,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的,这也是事实。
那么为什么股价跌了这么多?
因为步子太大扯着蛋了。
为什么步子这么大?因为过去太顺利了,同时,也因此三聚环保管理层自身的问题。
2017年时外界质疑三聚环保的项目真实性,其实是并不了解三聚环保的运作模式。
爱尔眼科通过体外培养的方式将成熟的眼科医院装入上市公司,这种方式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其基础在于:
爱尔眼科医院的运作是标准化的;
医院的运行模式是经过验证的;
盈利模式是可以保证的。
有了这个前提,那么通过引入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进行体外培养,避免拖累上市公司现金流,这种模式没有什么不好。
三聚环保其实也是想这么做的,但最后为什么就翻车了呢?
问题就在于:
其技术是示范性技术。
什么叫示范性技术?就是之前只是在实验室被验证,而尚未被工业验证的技术。
示范性技术的风险点在哪里?
技术有可能失败;
项目有可能拖期。
技术有可能失败,这是三聚环保之前所预期到的,也因此采用了产业基金的方式参与的方式来隔离上市公司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三聚环保的项目的股东方看起来都错综复杂的原因。
只要产业基金能够募集到资金,那么三聚环保的技术示范就可以进行下去。
一切看起来都没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问题有两个:
一是这几个示范项目的工期都很长,耗资巨大。
工期长,抵御宏观环境变化的能力就比较低;耗资大,对融资能力的考验就更大。
二是三聚环保没有及时做减法,搞起了工程总包。
原本工期就很长,耗资就很大,三聚环保因为贪图工程总包的工程费,而选择了垫资总包的模式。
三是不仅做工程总包,还连续开工多个示范项目。
就这样,三聚环保活活把自己作死了。
2018年去杠杆的大环境之下,三聚环保在技术示范项目上巨大的风险敞口让金融机构望而生畏,进而收紧了其贷款,而资金无以为继的三聚环保,在面临这种长周期而投资巨大的项目上面临项目烂尾风险。
项目烂尾,那么技术示范无从谈起,未被验证的技术并不值钱。
在无可奈何之下,公司的大股东卖身国资,通过海淀国资输入一定的流动性,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将几个垫资的技术示范逐一完成,并通过应收转让的方式解决了大部分的应收款。
时间不可倒流,世界没有如果。
昨天看到有新闻说,海国鑫泰的债券崩了,网上有各种传言,说海淀鑫泰的资金链就要断了云云,昨天海淀鑫泰发了个公告,澄清不存在偿债能力问题。
事实上,预期总是被强化的,金融机构为了自保,往往会采取紧缩信贷的方式,使得没有风险也成了风险。
有说今天区政府在开会讨论海国鑫泰,天子脚下,出现违约还是很丢面子的。
所以我认为市场应该是多虑了,有点轻看海淀国资的实力了。
对于海淀国资来说,近期比较关键的事情有两个:
首先是海国龙油马上要中交了,中交之后就是陆续开车。
而开车成功就会产生现金流,要知道海国龙油占据了海国资上百亿的资金,其偿债能力也大大影响着国资的融资能力。
这一块问题解决了,海国资的融资能力势必就解决得差不多了。
另一个是三聚环保的海右生物质柴油项目马上也要中交了,开车成功料会带来排队的社会资金来投资,一举解决发展资金问题。
三聚环保的发展问题解决了,作为控股股东的海国资自然也会大大受益。
我们退回到三聚环保,其实公司当前的银行借款并不多,公司发展的关键点还是海右的开车。
其实即便海右不开车,利用鹤壁悬浮床加环宇固定床,公司的业务一样可以拓展。
也因此,三聚环保当前更多还是要看自身的发展,海国资当前的影响并不大。
相关证券:三聚环保(300072)海天味业(603288)贵州茅台(600519)中国中车(601766)怡亚通(002183)
(来源:朱先生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