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茅台”复星医药丝毫不惧!低毛利下,两票制+带量采购倒逼行业整合
感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
当我们不小心患上感冒的时候,除去看医生外,我们都会使用一些治愈感冒类的药物,例如小柴胡颗粒、三坳片、风寒感冒颗粒等,并且这些感冒药可以在医院门诊或者药店买到。
但是,你是否想知道这些感冒药是怎么来到医院和药店的?
其实,这里面涉及一个比较重要的医药行业。
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相关药品能够快速到达医院门诊和药店,让患者买到需要的药。
这个行业就是医药流通行业,我们也可以叫它做医药商业。
那么,医药商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下面我们来细细捋一捋。
01
医药商业是相对于整个医药产业而言的,它可以说是一个流通环节,具体涉及批发与销售两大领域。
从医药商业产业链角度看,上游包括医药和医疗器械生产商,下游为医院、药房及基层医疗机构,而医药商业则位于产业链中间位置,作为连接上游和下游的桥梁。
具体来看:
上游医药和医疗器械厂商均以相关原材料生产所需的医药医疗产品。
其中,医药厂商会使用原料药和中药材制成化学制剂、生物制剂以及中成药。
医疗器械厂商则通过原材料配件生产医疗设备相关器械以及卫生材料。
中游医药商业。
作为医药产业链重要环节,医药商业通过交易差价、厂商返利及提供增值服务获取利润,而购销差价的特点是毛利较差,很难赚钱。
一般而言,医药商业的毛利率在10%以下。
医药商业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上面提及过的医药和医疗器械批发(分销)和医药和医疗器械零售。
批发(分销)是指医药商业企业将药品或器械批量配送至医院和基层机构,而零售多指药品零售,主要是各地药房将药品销售给终端消费者。
其中批发又可分成纯销、调拨以及新兴起的增值服务三类。
具体为,纯销是由医药商业企业直接配送给终端医院(二级及以上的医院),特点是产品类型主要以处方药为主,药品价格以中标价格为准,通常利润高于调拨业务。
纯销业务销售收入增长稳定,客户粘性较强,但应收账款金额通常较高,账期较长,同时纯销业务对医药商业企业的综合服务能力要求较高,不单单考核其配送能力,还对药品流通企业的运输、仓储、信息处理等诸多流程全面考察。
调拨是医药商业企业间的销售和配送行为,调拨的目的是对第三方医疗终端进行销售。
第三终端的主要阵地是广大农村和一些城镇的居民小区,如社区和农村的个体诊所、企业和学校的医疗保健室、乡村医生的小药箱、农村供销合作社及个体商店中的常用药品销售小柜等等。
调拨的特点是账期较短、资金周转速度较快,但是由于不直接对下游用药终端进行服务,因此调拨业务存在客户构成不稳定,业务关系松散、粘性较弱的特点。
并且近年来,在两票制和集中带量采购的政策影响下,国家明确要求医药商业行业需要压缩中间环节,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导致那些开展调拨业务的医药商业公不得不需及时转型,调整业务模式。
增值服务是近年来新兴起来的批发模式,主要包含了药品流向信息化服务、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药房托管服务等新业务模式。
下游终端和消费者。
终端主要是各级疾控机构、医院、第三方医疗终端以及零售药店。
消费者主要是患者。
据统计,国内超过70%的药品通过医院渠道到达患者,其余近30%药品通过基层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到达患者。
02
新中国成立之前,药品供应的渠道主要来自私人药房,人们购药不但极不方便,而且价格还非常昂贵。
新中国成立之后,面对药品的供应有限的现象,国家率先对对私营医药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创建了以中国医药公司为代表的国营药品经营机构,大力发展药品零售网点,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三级药品供应网络,对药品的销售有严格的管控,进行统购统销。
随着三级药品供应网络逐步建立和医药工业不断发展,我国的药品供应品种逐年增加,供应能力显著提高。
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医药商业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1984年,国家正式取消了药品采购供应的指令性计划,不再实行计划经济时代的统购统销、按级调拨,转而实行“多渠道、少环节”。
自此,一、二、三级采购供应站都可以直接从制药企业采购药品,医院的药品采购也从单一渠道转为多个渠道,制药企业则开始自行组织营销队伍直接向医药商业企业和医疗机构推销药品。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和外资开始进入医药流通领域,逐步打破了过去国营批发一统天下的局面。
例如,先是有民营企业九州通率先成立进入药品批发市场,以“快批、快配、平价、和分销”为特点的“九州通模式”,成为我国医药商业市场化经营的标杆。
后有日本佳友商事株式会社与河南天方药业签订《股份购买协议》试水我国医药商业领域,利用天方药业的庞大销售网络直接进入了河南的药品分销市场。
直到现在,我国医药商业的发展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规模在不断提升,并且供应的产品和服务也日益丰富。
2000-2019年,全国医药商业销售额从1505亿元预计增长到23097亿元,13年时间增长15.34倍,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6%。
由于医药商业规模和总体医药需求密切相关,因此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来临以及国家医疗费用支出增长等因素影响下,接下来我国医药商业仍处于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
03
医药商业自身为了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流通行业新的业态和模式变革,需要不断提高流通效率和组织化程度,优化网络布局,以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业整合与兼并自然而然成为医药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来看,20世纪80年代,由于重磅药品的推出,药厂对医药商业赊销要求进一步提高,加上产业政策上推行“授权批发企业制度”(类似我国GSP认证),盈利环境恶化、资金压力增大、行业政策趋严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企业毛利率不断下降,最终美国医药商业进入微利时代。
重压开始倒逼美国医药商业进行大整合。
通过行业整合与兼并,美国医药商业行业集中度得到了快速提升。
其中美国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麦克森、康德乐、美源伯根(McKesson、Cardinal HealthHealth、AmerisourceBergen)在长期的发展中,通过收购兼并去战胜了其他的竞争对手,发展成为了行业的龙头,市占率从1990年的31%逐步上升至2015年的96%。
而其他中小型医药批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被资金优势明显,规模效应更强的大医药分销企业收购或者遭受淘汰后选择退出。
以第一大医药商业巨头麦克森为例,麦克森通过大规模的收购布局于药品配送和医疗信息服务领域,目前仅药品配送就占据了全美超过33%的市场份额,主要服务于全美24个顶尖的健康计划和全美76%的医院。
04
现在,我国医药商业与过去的美国流通医药行业似乎有着向相同的趋势演变着。
从2015年取消医保定点资质的行政审批、2016年新版GSP和2017年的两票制,以及再到2019年的“4+7”带量采购,相关配套政策密集出台,如同暴风雷雨一样,在医药商业市场打起阵阵涟漪。
具体体现在批发企业纯销比例上升使得应收账款扩大,并且药品降价使得整个行业毛利率面临下降压力。
虽然较多的药品流通经销商,凭借与上游工业或者下游医疗机构的寻租关系,以及洗票、倒票等方式得以苟存,但是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接下来在更加合规的环境下,中小流通企业的生存压力只会继续加大。
而那些在渠道、资金、品牌等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将开始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抢占流通行业发展的先机。
据统计,2015年前100位药品批发企业市场份额的比例为68.9%,到了2017年市场份额已经提升至70.7%。
2017年,我国医药批发企业的数量大约为1.3万家,其中我国4家医药商业龙头(国药控股、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九州通)主营业务收入市场份额为38%。
然而,相较于美国前三家医药流通企业95%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言,我国医药商业行业集中度仍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我国医药商业整合的风口现在才刚起步,行业整合在陆陆续续向着大型医药商业企业之间的并购方向发展中进行。
行业整合之下,未来谁将会成为我国医药商业领域的王者呢?
中国医药(600056):2019年医药商业业务收入为235亿元,毛利率为8.64%
上海医药(601607):2019年医药商业业务收入为1623亿元,毛利率为6.87%。
华润医药(HK3320):2018年医药商业业务收入为1553亿元,毛利率为7.3%
九州通(600998):2019年医药商业业务收入为958亿元,毛利率为8.23%。
国药控股(HK1099):2019年医药商业业务收入为3373亿元,毛利率为8.83%。
相关证券:复星医药(600196)
(来源:何月顾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