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这个数据创纪录大涨
不管行情如何震荡,市场上永远是机会与风险并存。
从长远来看,能在股市赚钱的投资者都需要有着严谨的选股/行业逻辑。
从短期来看,能够在股市没有主线的时候比市场更快一步挖掘到机会,这就很难了!
看他的文章非常舒服,时常会觉得他的团队非常厉害,怎么什么方向都能研究的这么深。
? 他的号上总是能挖掘长线埋伏的大肉,比如他的文章在2020年年初,宁德时代启动之时明确提出可以上车,后续随之上涨140%。
在疫情开始之时,他开始挖掘疫苗股产业链机会,在6月23日分享过一条主线——疫苗,寻找了两个方向,分别是疫苗生产设备和药用玻璃瓶。
在这两个方向中,分别挖掘到了东富龙、楚天科技、山东药玻和正川股份,截至到7月底,这些股均上涨超过35%,尤其是正川股份,涨幅最高超过150%。
? 另外他也会发布文章提示一些宏观风险,国际政策形势,对判断大势很有用。
跟着他发掘市场新机会、有逻辑有个股分析,也有产业链梳理,更有宏观大势判断!
让你对市场节奏更加熟悉,对市场机会不再迷茫。
疫情影响下,中国8月出口增长却超预期,创下一年半以来最快月度出口增速纪录。
据海关统计,按美元计,中国8月进出口总值4115.9亿美元,同比增长4.2%。
这个数据不算出色,但主要是受到进口下降的拖累,而出口金额2352.6亿美元,同比增长9.5%!
这是我国出口增速连续第三个月回升,使得第二季度中国在全球出口市场中占据17.2%的份额,这是中国全球出口市场份额的历史最高水平。
这引起了君临的兴致。
超预期的数据背后反应了什么样的趋势,并能给我们的投资带来什么启示呢?
1
首先看看2019年全球前20大出口地区的排名。
在该榜单中,中国以2.5万亿美元的出口额排名第一,美国、德国分列二三位。
中国的出口额是从2001年加入世贸之后上一个台阶的,2002年的出口额是3256亿美元,2012年增长到2万亿美元,这是增速最快的黄金十年。
同时,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十年。
看下面这个表,是2002年出口前十的国家排名。
可以发现,二十年前的世界出口格局,跟今天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大的几个变化是:
第一,中国从第二阵营里脱颖而出,跃居第一名,并且远远抛离了后面的国家。
第二,韩国从十名开外,杀入榜单,位列第七。
第三,荷兰、香港等转口贸易区排名大幅前进,背后的驱动因素是全球化和自由贸易政策。
除此之外,传统的老牌工业国,出口份额都出现了大幅下滑,比如日本、法国、英国等,衰落明显。
在2019年的出口三强中,季军德国是因为欧盟的建立,使得德国企业在欧盟内获得了巨大的出口红利。
亚军美国,则是得益于IT产品、军工和能源产品的强大竞争力。
2019年,美国出口总值为1.64万亿美元,其中以能源产业出名的德州,凭借3010亿美元的出口额排名第一。
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额增长了27.16%,是美国所有出口商品中增幅最大的品类。
在过去20年的全球化趋势中,中国、德国、韩国三大工业国是主要的受益者,又以中国为最大的赢家。
美国虽然表面上竞争力依然强大,但产业发展却似乎越来越偏科。
一方面是IT、航天军工等科技产业的独占鳌头,另一方面却是能源等上游原材料取代了传统的下游工业品,成为出口增长的主力。
某种程度上,在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美国的实体经济确实有被掏空的担忧。
2018-2019年,从年头打到年尾,中国的全球商品出口份额依然从12.8%攀升到了13.1%。
虽然市场份额的增加,正变得越来越缓慢。
本来以为,今年疫情下,会更困难。
没想到,第二季度的份额竟然达到了历史新纪录的17.2%!
这里面的驱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在需求端,虽然各国的隔离措施使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萎缩,但由于发达国家的大规模刺激计划,使得萎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
另一方面,在供应端,中国的疫情受控和及时的复工复产,使得中国在出口上获得了竞争优势。
这是一个全球供给端发生大规模格局重组的历史性时刻!
许多跟中国存在低成本竞争关系的发展中国家被迫退出了竞争,而发达国家的部分优势产业却被中国趁虚而入。
如果中国能抓住这个关键性的时间窗口,则全球供应链很有可能将永久性的被改变。
这是中国进入发达国家征途上一次重要的会战。
2
首先,我们得承认,有些增长是受益于疫情的特殊需求和环境。
随着疫情的结束,这些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会回归常态。
这些产业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传统强势产业,如服装、家居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现阶段,他们稳住了颓势,主要得益于东南亚等竞争对手的停产。
东南亚的小国跟中国竞争,优势是更便宜的工资和土地成本,劣势是缺乏跟中国一样规模的完整产业链。
这次疫情中,小国的劣势被暴露无遗。
比如越南,本次疫情中控制的也不错,并没有受到大范围的病毒侵袭。
但无奈的是,越南的上游供应链高度依赖于中国,各种精密零部件、材料、设备都要从中国进口。
一旦中国封锁了关口,越南的制造业流水线只能彻底停摆。
这对于跨国公司的布局来说,是很令人头痛的风险,未来必定会考虑到这层因素,而不敢将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
不过,等疫情过去,这种依靠低成本作为主要竞争利器的行业,中国终究是留不住的,该转移还是会转移。
另一个是由疫情驱动的特殊需求产业。
比如口罩和消毒水等低端防疫物资、家电和电脑等宅家消费产品,今年上半年需求大涨,并且在海外疫情中持续火热。
但我们都心知肚明,这种需求只是一次性的,疫情过后终究会消退。
甚至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要做好未来需求被透支的衰退预期。
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纺织品出口额为147.2亿美元,同比增长46.96%,其中主要就是由口罩出口暴增所带来的。
电器类产品中,微波炉、烤箱、面包机、冰箱、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跟吃和学习相关的是增长主力。
这些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传统出口优势产业,短线的超预期固然是天上掉馅饼,但对于贸易格局的改变影响不大。
真正值得重视的,是另外一些产业的崛起。
3
疫情之后,有些会回去,但有些是不会回去的。
会回去的,主要是低成本、低门槛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如衣服鞋袜,以及电子电器等代工制造业。
在人民币升值、贸易关税壁垒等指挥棒下,这些产业向中国周边国家转移,分散风险是个大趋势。
其实8月份已经看到了一些苗头。
比如口罩等纺织物,出口环比增速为-7.9%,已经在下跌。
以电脑为主要品类的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环比为-2.7%,同样是逐步下降的过程。
但另外一些高成本、高技术门槛的行业,过去主要被发达国家所垄断。
如今,由于疫情的关系,中国企业挤了一只脚进来,一旦进来,就可能再也不会回去了。
他们是中国在此次疫情中最值得关注的趋势。
我们一个一个剖析。
1)新能源车产业。
受疫情影响,我国今年以来的汽车出口表现并不好。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1~7 月汽车累计出口52 万辆,比去年同期下降25.9%,累计出口金额564 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3%。
不过,新能源车出口却表现很耀眼。
今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共计3.4 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94%;出口总金额为10.77 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300%。
更重要的是,我国传统汽车出口,主要是销往亚非拉等落后地区。
毕竟和大众、丰田等品牌比,我国燃油车是缺乏竞争力的,因此只能靠价格在伊朗、中东等地区捡个漏。
而新能源车,我国却主要是卖到欧洲等发达国家去的。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汽车出口13.13亿美元,同比增长73.4%;出口57068辆,同比增长20.4%。
欧洲成为中国整车出口第二大市场、新能源车出口第一大市场,也是唯一实现出口额和出口量双增长的市场。
欧洲市场上,我国出口最多的主要是瑞典、挪威、荷兰、比利时、英国等西北欧顶级发达国家。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首先,中国新能源车在全世界的竞争力都是首屈一指的。
中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电池、三电系统、新能源整车供应链,技术上是经得起考验的。
过去两年,中国新能源车的出口也一直在快速增长。
2018 年,我国新能源车出口了9000 辆,2019 年出口了2.25 万辆,今年预计将超过6万辆。
增速虽然快,但规模始终不大,主要是政策的关系。
现在的新能源车,普及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技术的进步,带来产品体验的上升,比如续航、智能化应用、充电网络的完善等;
二是政策的补贴,带来价格竞争力的提升。
技术的进步是急不来的,只能慢慢等待,而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补贴就很重要了。
发展中国家大都没有什么财政补贴,所以现阶段,新能源车市场几乎为零。
发达国家中,目前最重视新能源车的,主要是欧洲。
欧洲的汽车产业是重要的经济支柱,养活了几千万人口,一旦被新能源车颠覆,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在新能源化的趋势下,欧洲人忧患意识很重,补贴的力度仅次于中国。
今年,在疫情的冲击下,各国都发动了刺激计划的水龙头,欧洲的重点就是新能源车,由此带来了需求的爆发。
比如德国,计划在从2020年开始的5年中将电动汽车购车补贴提高一半,从现在的每辆3000欧元提高至4500欧元,对于售价超过4万欧元的车型,补贴甚至将提高至5000欧元。
欧洲国家中,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汽车大国因为有本国汽车产业匹配,对外来汽车品牌需求不大。
而瑞典、挪威、荷兰、比利时、英国等西北欧国家,既有补贴带来的需求,又缺乏本土汽车品牌的供应,就成了中国新能源车的主要出口方向。
这波新能源车出口,目前受益较大的主要是上汽和吉利。
根据海关数据,今年以来,上海口岸出口汽车货值86.1亿元,其中上汽旗下名爵出口2.2万辆,同比增长62%;吉利旗下沃尔沃出口1.6万辆,同比增长26.6%,是表现最出色的两个品牌。
除了这两个,其它品牌也在摩拳擦掌。
吉利领克的新能源车型预计在2020年下半年登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长城的WEY也计划在2021年进入欧洲。
毫无疑问,受益于疫情下的政策补贴,我国新能源车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增长加速了。
不过,就投资而言,相对于我国汽车公司在国内的巨大销量规模,出口体量在整体业务中占比仍很小,因此对投资价值的影响不大。
2)芯片产业
2020年8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量为232.5亿个,同比增长20.5%。
从金额方面来看,2020年8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金额为10300.7百万美元,同比增长10.9%。
这个数据是比上半年环比增长的。
2020年1-6月,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量1126亿个,出口金额为50510.52百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3.8%和10.5%。
也就是说,随着疫情高峰过去,我国的芯片出口不仅没有消退,还在逐月增高。
原因在哪里?
主要是由代工业务转移需求所带来的。
我们知道,全球芯片产业一个重要的供应方是韩国,由韩国的三星、SK海力士掌控的存储芯片是我国芯片进口中最大的一类商品。
韩国的三星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品牌,过去的生产线主要在中国。
但最近几年,随着三星手机在中国的衰落,他们的生产线也慢慢迁出了中国。
2019年,三星正式宣布关闭了其在中国的最后一家手机制造工厂——广东惠州工厂。
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了越南和印度,尤其是越南。
目前,三星是越南最大的外国投资者,越南政府表示,三星已在越南的8家工厂和一个研发中心投资了173亿美元。
2018年,三星电子在越南的工厂出口总额为657亿美元,占这个东南亚国家出口总收入的28%。
但三星并未完全放弃中国。
实际上,三星是两边押宝,一方面是将低端的手机组装厂迁到了越南,另一方面是加大了对中国芯片制造领域的投资。
三星在西安有一个闪存芯片生产基地,据说项目一期投资108亿美元,二期投资150亿美元,这是其全球最大规模的投资之一。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芯片对越南的大幅出口从2016年开始,今年1-5月,中国对越南出口额大幅增长81%至54.3亿美元,5月份的单月出口额约12亿美元。
另外,疫情期间,韩国海力士工厂的部分产能也转移到了无锡的海太半导体,其存储芯片出口自2月起持续增长,4月份增幅扩大至1.1倍。
老实说,在芯片产业上,我国的主题是进口替代。
具有出口竞争力的还不多,因此体现的主要是代工产业链的升级,从传统的手机下游组装厂,升级为上游芯片精密制造的代工厂。
从投资的角度而言,目前A股能在这个板块上有一定发言权的,主要是两家公司:澜起科技、兆易创新。
根据中报数据——
澜起科技是全球最大的内存接口芯片公司,2020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0.90 亿元,同比增长 23.93%;实现归母净利润 6.02 亿元,同比增长33.43%。
澜起科技的2019年营收中,85%来自于出口。
兆易创新是全球排名第三的NOR Flash芯片公司,市场份额为18.3%。
2020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 16.58亿元,同比增长37.91%;实现归母净利润3.63 亿元,同比增长93.73%。
澜起科技的2019年营收中,82%来自于出口。
3)医疗设备产业
全球医疗设备行业基本上被美国垄断,前15名里11家都是美国公司,其余的也是来自欧洲和日本的企业。
我国企业基本没有话语权。
而今年的疫情,成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一次大发展的契机。
至8月份,中国医疗器械出口依然强劲,同比增长38.4%,至10.4亿美元。
我国目前有呼吸机生产企业21家,呼吸机产品约占全球产能五分之一,日产能2万台,大部分都在加班加点的生产。
我们都知道,今年的疫情对我国的医疗行业是空前的利好。
但利好分两种。
一种是生产低端耗材的,比如口罩、防护服、消毒水、手套等,这些领域本来就是我国的优势产业。
疫情结束,利好也就兑现落地了。
很难有持续性。
另一种是生产中高端设备和耗材的,比如试剂、监护仪、呼吸机等。
这些领域,我国已经积累了相关的技术,但在全球市场上缺乏品牌和营销渠道,过去一直被跨国公司垄断。
通过一场防疫战争,我国企业打响了品牌,搭建了对外销售的渠道……
以此为契机,我国企业将能在各个方面上一个台阶,未来即使需求会回落,我国一批龙头企业的全球份额也将会持续扩大。
这种持续性,将是令人期待的。
下面,结合几家A股医疗器械龙头的数据,我们深入看一下。
第一家,迈瑞医疗(300760)。
迈瑞医疗是我国最大的医疗设备公司,但2019年在全球同行业中按营收规模排名,也仅能排到34名。
迈瑞很早就开始做医疗设备的出口了,在主要的发达国家都有子公司和经销商网络。
按2019年的数据,北美市场是第一大市场,欧洲市场是第三大市场,发达国家由于医疗福利体系健全,一直以来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但在海外市场,外资垄断的背景下,迈瑞的业务进展一度缓慢。
近年来,得益于国内医疗福利体系的完善,以及消费能力的提升,迈瑞已经将经营的重心转回到国内。
2014年,迈瑞海外业务占比为55%,到2019年下降至42%,反映的就是其对国内市场的倚重。
不过,根据2020年的中报,公司的生命信息与支持类产品实现了大幅增长,上半年营收53.43亿 元,同比增长62.26%,占公司营收比例从去年底的38.3%提升至50.58%。
这块业务,主要的产品包括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等,是ICU重症监护室的主要需求设备,也是海外疫情中需求量最大的高端设备种类之一。
这次疫情让迈瑞打了一场翻身仗,不仅在发达国家市场实现了对高端医院的拓展,也在俄罗斯、巴西、亚洲等新兴市场斩获颇丰。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毛利率65%、净利率32%。
第二家,圣湘生物(688289)。
公司是国内最早获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6家公司之一,号称抗疫第一股。
这是家充满传奇色彩的公司,五年前,还处于银行账户被查封、股权遭冻结、诉讼缠身、经营困难的境地。
而在今年上半年,受益于疫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1 亿元,同比增长逾 11 倍;归母净利润为 12.32 亿元,同比增长近 147 倍。
不仅在国内迎来大丰收,海外也是春风得意,2020 年公司产品远销法国、俄罗斯、土耳其 、菲律宾、阿联酋、泰国、新加坡等 120 多 个国家和地区。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圣湘生物境外销售占比由去年的5.05%一跃增至45.12%;今年6月,境外市场销售占比达67.28%。
公司不仅能提供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试剂,也在推出血筛、 呼吸道检测、宫颈癌核酸检测等产品。
这是一家坐上了火箭的企业,随着销售网络的搭建,可以预计未来几年的发展将能得到保持。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毛利率83%、净利率58%。
第三家,新产业(300832)。
公司是全国最大的化学发光仪器和试剂企业之一。
化学发光是一种高端检测技术,过去主要由罗氏、雅培、贝克曼和西门子等四大进口品牌垄断,2018年合计份额超过85%。
我国能在这个领域参与竞争的企业有4家:新产业、安图、迈瑞和迈克。
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海外营收5.02亿元,同比增长了242.41%,主要是由于新冠试剂的增长所带来的。
2月份的时候,公司成功研发出全自动化学发光新型冠状病毒 2019-nCOV IgM 和 2019-nCOV IgG 抗体检测试剂盒,并首家完成欧盟地区 CE 准入。
因此海外业务得以大幅增长,从去年底的20%左右,大幅上涨至今年中报的53.5%。
可以预料,新冠试剂在海外的增长将帮助公司的化学发光仪器打开进入欧美地区大中型医院终端的渠道。
目前,公司的高端化学发光仪器海外保有量约 7000 台,单台发光仪产出可达 23.2 万/年。
试剂和仪器是互为促进的过程,仪器卖的越多,配套的试剂收入就越多,就像刮胡刀和刀片、打印机和墨盒的关系一样。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毛利率79%、净利率49%。
第四家,康泰医学(300869)。
公司主要经营血氧类检测仪器,如心电图机、血压计等,技术门槛不算高。
产品是比较大众化的,主要销往各级医院、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体检 中心、养老机构、家庭个人等下沉市场。
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 7.5 亿元,同比增长约 421%,实现归母净利润 3.64 亿元,同比增长 1820%。
其实过去几年,公司的血氧仪、血压计、胎心仪等产品就以性价比见长,海外出口形势不错。
2017~2019 年,公司外销比例分别为 66.71%、76.35% 和 71.94%。
一场疫情,进一步加速了这个过程。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毛利率65%、净利率48%。
第五家,鱼跃医疗(002223)。
公司是家用医疗仪器的龙头,主要经营的产品跟康泰医学类似,以大众化的产品为主。
包括制氧机、电子血压计、血糖仪及试纸、雾化器、轮椅车和手术器械等。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呼吸机、红外额温枪、血氧仪等产品实现爆发式增长,国外收入达到10.2 亿,同比增长173%。
境外收入占比从 17%提高到 30%,其中医用呼吸与供养业务营收占比从26%提升至34%。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毛利率57%、净利率32%。
4
不知各位投资者是否发现,8月以来,A股的医疗板块出现了阶段性的回调。
尤其是疫苗股,普遍遭遇大幅抛售。
但医疗器械股,却是最硬朗的板块之一,比如迈瑞医疗,股价坚挺,资金抱团一直巍然不动。
核心逻辑,就是大家相信,疫情结束后,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机会将能持续。
这个行业的规模虽然不如传统制造业,但利润率极其高,是发达国家能吃香喝辣的支柱产业之一。
医疗器械如此,新能源车、芯片产业也是如此。
这次疫情,改变了许多行业的供给端格局,也使得我国的部分高科技产业得以趁虚而入,拿到了一张进入发达国家的通行证。
抓住这个关键性的时间窗口,未来全球供应链很有可能将永久性的被改变。
这是中国进入发达国家征途上一次重要的会战。
(来源:三年一倍bubug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