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炒股学习网 - 专注提供股票金融知识

财媒 | 曙光初照演兵场:VR新闻现状一瞥

2016年11月25日  10:57:51 来源:168炒股学习网  阅读:3121人次

财记导读:我们身处的2016年,只不过是所谓的“VR元年”,还远远没有必要为这些未来人类所需面对的社会问题和哲学迷思而头痛。困扰我们的绝非这些在远方地平线上若隐若现的伦理隐忧,正相反,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是现在的VR体验,已经足够真实吗?称得上沉浸(Immersive)吗?以及,我该为了体验VR而付款吗?......VR或许在别的行业已经或者即将大展拳脚,但面对新闻业整体的颓势,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VR新闻又能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力挽狂澜呢?现在还没有人知道答案。
作者|高敬文,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大数据实验室技术负责人,原载于南方传媒研究,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原链接

“这些日子以来,直人几乎已经能够感到自己融入了查尔斯的灵魂,当他说要关掉直播的时候,直人甚至发出了赞同的呼声,而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屏蔽在外面,以至于下一秒钟,直人就被抛回了自己的房间里。那时,直人才痛苦地感到,自己永远无法成为查尔斯,只是依附在查尔斯身上的游魂。”

这个片段来自宝树的科幻小说《人人都爱查尔斯》,描述了在未来拥有成熟“感官直播”(通过某种“黑科技”,用第一人称直播主播的所有感受)的社会里,一名观众在直播忽然被切断时的错愕和失落:他已经太过沉迷,发自内心地把自己当作了那位明星主播本人,甚至完全代入了对方的角色在思考。

在这篇小说发表的2014年,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以下简称VR)设备厂商Oculus才刚刚被Facebook收购,而知名在线直播平台斗鱼TV也才刚刚开始独立运作,大众对于VR和直播这两个远没有今天火爆的新鲜事物还缺乏直观的体验,却不妨碍他们跟着作者一同畅想未来VR技术完全成熟之后可能的体验:超越“观看”,直接“代入”他人(明星主播)的人生。

而另一个更为狂野的畅想是:设想存在着一个彼此分享身体使用权的秘密组织,其中任何成员都可以随意选择目前“空置”的身体,让自己的意识在其中随意跃迁来体验不同的人生。但是这时发生了意外:一具在西西里的身体发生了车祸而停止了生理机能(肉体死亡)。“附身”其上的意识会有短期的痛苦,随即就自动断开了“连接”,在另一具“空置”的身体中“醒来”;而发生车祸的身体的原本意识则失去了其依存的物理基础,毫无心理准备地随之消失(人格死亡)了,在另一个地方——比如巴黎——留下一具“空置”的身体,并随即被其他人所使用。但是组织之外的人并不会意识到之前在巴黎活动的这个“人”(意识)已经永远不存在了,毕竟他(身体,但其实也并非死者原本的身体)只是晕过去了一会儿啊。这种恐怕在VR技术极度发展之后才会产生的人格-大脑(身体)同一性上的错乱案例,出自翟振明教授在1998年出版的前瞻性著作《Get real:A Philosophical Adventure In Virtual Reality》(中译名《有无之间》)。

所幸,我们身处的2016年,只不过是所谓的“VR元年”,还远远没有必要为这些未来人类所需面对的社会问题和哲学迷思而头痛。困扰我们的绝非这些在远方地平线上若隐若现的伦理隐忧,正相反,每个人最关心的问题是现在的VR体验,已经足够真实吗?称得上沉浸(Immersive)吗?以及,我该为了体验VR而付款吗?

如果VR成人产业史无前例的增长(相关内容搜索量从2014到2016年提高了9900%)或是就连李嘉诚都迷上了在虚拟世界用狂草抄经(想必是用HTC Vive设备配合Google出品的Tilt Brush软件吧)都不够有说服力的话,那就还是让我们看看自己的本行——新闻业对VR热潮的积极回应吧。

沉浸式新闻

Immersive Journalism(沉浸式新闻),这一由Nonny de la Pena等学者在2010年提出的概念,开创了VR和新闻业结合的先河。由其官方网站的副标题“News,Non-fiction,Documentary in the 3D virtual space”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生产形式,其目的是让观众借助于VR设备,获得新闻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称体验,并且进一步的,提供一种与现场“互动”的初步探索。Nonny团队最为知名的作品有:

《Hunger in Los Angeles》(2012):探索在洛杉矶地区愈演愈烈的的饥饿问题。这件作品再现了发生在一家食品银行排队时的突发事件:一名男子突然由于癫痫发作而缩成一团。体验者可以自由移动,从各个视角来观察现场,如同身处其中。

《Use of Force》(2014):重述了一名非法移民在美国与墨西哥边界上被巡逻警察殴打致死的故事。体验者可以在观看这一事件的同时,启动一个虚拟的手机,来模拟在亲临现场时抓拍的感觉。

《Project Syria》(2014):重现了叙利亚城市阿勒颇遭遇袭击的一个瞬间。体验者会发现自己身处街角,身边还有孩子在唱歌,这时火箭突然来袭,引起爆炸和混乱。

VR纪录片

相比之下,更为常见的是所谓的360°全景视频。Youtube早在2015年3月就推出了专门的360°全景视频频道,优酷等国内视频平台也都陆续提供了支持。只要拥有任何一台具有陀螺仪的现代手持移动终端——也就是绝大多数智能手机和平板,用户就可以通过手持设备转动身体或是更简单地平移和转动设备,来从各个视角来观赏预先拍摄和处理过的全景视频。更进一步地,还可以将手机装入廉价的Google Cardboard(有很多国内山寨版本,比如暴风魔镜等)或更为高级的Samsung Gear VR(只支持特定的三星手机),来获取一下入门版的VR体验——视野随着头部的俯仰转动而变,但观察点始终固定在拍摄时的位置。

当视频内容是新闻事件时,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简单的VR新闻纪录片。此类作品中较为出色的有:

Vice News(现已更名为Within)的《Millions March NYC 12.13.14》:体验者可以从队伍的中间位置参与2014年12月的纽约百万人大游行,重温集会抗议警察杀害Eric Garner和Mike Brown的事件以及随后大陪审团对两起案件作出决议的过程。

Berliner Morgenpost的《exploration of life as a refugee》:“探索”(固定在特定场景的中心,可以上下看和转动)难民营中的生活片段,有多个具体场景可供选择。

VR直播(融合直播)

随着视频实时缝合技术的进步,在现场通过多台不同角度摄像机所拍摄的视频,不再像以往那样需要通过后期渲染合成再制作成360°全景纪录片,而得以准实时生成,并通过网络向拥有VR体验设备的用户进行直播。部分方案亦可融合虚拟场景和结合传统的虚拟演播。

VR+数据新闻

除了这些以“重返新闻现场”为追求的尝试,VR在新闻业是否还拥有其他可能性?事实上,让我们扩大对于Reality的认知,正视Virtual的无限潜力,就不难发现VR技术为另一个异军突起的新闻变革方向——数据新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摆脱了纸媒或电视的限制,数据新闻目前已经在互联网上呈现更具表现力的版本,让原本单调的图表变为用户可以“拖拽重计算”的、可交互的、理论上可以不停更新的在线版本,但值得注意的是,屏幕较之于纸张,并无本质的改进:那依然是一个有着诸多物理局限的平面的一部分,分辨率、清晰度、阅读方向……简而言之,线性的内容组织方式加上二维的数据表现形式大大限制了数据新闻本应达到的高度。那么,加上VR呢?

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Is the Nasdaq in another bubble?》是第一个有益的探索,此作品将传统的K线图转为3D形式,体验者可以从任意角度和方向来对其进行观察,甚至可以乘K线过山车,在“亲身”甚至加速体验指数跌宕起伏的同时,重温1994年纳斯达克开盘以来美国经济史中的诸多标志性事件。究其本质,也不过是一个正常的timeline,但是借助于VR,原本timeline的诸多不便都被巧妙规避了:时间跨度太长导致宽度超过一屏所带来的拖拽不便,事件太多难以在timeline上美观排版……在VR那理论上无限大的空间中都不再成其为问题。

Google的《Will the UK‘Brexit’?》,是一份VR版本的英国“脱欧公决”互动指南,在一个地球仪上,列出了欧洲每个国家居民对此搜索最多的问题。简单地向下看,转转头,就能看到内容浮现在视线焦点点亮的国家地图上。如制作者所言,这的确只是个“快而取巧”的作品,但它无疑为未来的更多同类作品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目前,暂时还只看到这两个不成熟的探索,都是通过构建一个“完全和现实不同的虚拟空间”来创作的。

VR新闻的未来?

不难想象,将上述的几类现有的探索方向结合起来,哪怕只是非常简单的结合,都将明显提升VR新闻的质量。例如,在展示特定新闻场景的同时,在视线焦点上浮现出相关的整体数据:一具难民尸体的身侧浮现出数以万计的死亡总人数,并且是实时增加的;南海诸岛实际控制情况的示意图随时间推移变化的同时,可以放大局部细节,动态展示永暑岛变化的实景,让体验者感受到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变得更加宜居的……

这些可能的进步何时发生,速度会多快?从技术层面来看,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而主要取决于成本/收益的权衡。

不明朗的前景

不难看出,对于内容创作方而言, 固定观察点的360°全景视频制作难度最低,成本也最好控制;而一旦要引入“运动的自由”(变更观察点),制作成本就会急剧上升;若再加上“交互的自由”,就需要类似3D游戏编程技术的介入,成本继续攀升;引入数据新闻要素的话,也会增加相应的成本,这部分略大于制作传统的数据新闻。

事实上,现有的VR新闻作品各类型的数量是与其制作成本成反比的。而其中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为数寥寥,除了上述提及的作品之外,大多为老牌知名新闻机构出品,且类型多为沉浸式新闻。例如:

The Guardian的《6×9》(2016),体验被单独监禁的囚犯的处境;

The New York Times的《The Displaced》(2015),体验难民儿童的日常生活;

RYOT VR的《The Nepal Quake Project》,感受尼泊尔地震后的救援工作;

The Los Angeles Times的《Discovering Gale Crater》(2015),在火星表面漫步。

此外,多家主流媒体也刊文严肃讨论VR新闻的概念、可行性和前景,纽约时报还声称其VR新闻业务为其带来了明显的收入提升。然而,较之于以往的表现形式,受众还远没有为体验VR新闻做好准备:廉价的终端基本上只能观看全景视频,无法提供完整的VR交互体验;效果差强人意的高级设备则不但售价不菲,还需要高性能(高价)的电脑或游戏机配合,这又是一笔额外支出。这在很大程度制约了VR产业(不仅仅是VR新闻)的迅速发展。

我们不妨对比之前的风潮:数据新闻、或是更早出现也更普及的所谓融合报道。很明显,它们的运用的确日趋广泛,但依然谈不上业界主流。同样也没有充分的理由认为VR新闻会是例外。

更严肃的问题是,VR或许在别的行业已经或者即将大展拳脚,例如成人产业、房地产业、医学、艺术创作等等领域都已经看到了明确的盈利模式和成功的产品,但面对新闻业整体的颓势,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VR新闻又能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力挽狂澜呢?现在还没有人知道答案。

希望

在20世纪50年代,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传奇主持人Walter Cronkite就在节目中响亮地喊出了“You Are There”,这种力求让受众能够参与、关注、在乎新闻事实的追求与今日利用VR技术,孜孜以求将受众带回新闻现场的努力别无二致。多项研究表明,VR体验对受众的冲击和其之后行为的影响要远远超出包括观看视频在内的之前的各种方式,而全球布局VR产业的企业数量和资金投入也在持续飞速增长。长远来看,或许我们依然应当对VR技术的迅速普及和在新闻业大展拳脚的前景抱以希望和信心。

这种亲身参与一项伟大技术变革诞生和发展的机会,并非每一代人都有幸遇到,所以,别再观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购置一套最好的VR设备,现在就开始体验吧!

大家好,我是财记君,看了今天的文章,您有何感想?期待您的留言和评论!你说,我们听!

相关热文(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 15种最好的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准)记者编辑必看!

  • 哪些技巧可以让你的采访事半功倍?

  • 上报集团正式迈出“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瑞力文化教育产业基金揭牌启动

  • 浙报集团转型的五大密码

  • 南方都市报原首席记者方夷敏的转型之路

  • 总编已死,CCO 当立

  •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改革大戏

  • 上报三周年 | 裘新最新讲话: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整体转型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这个命题

  • 郭全中:京华停刊,而纸媒正在崩盘的路上狂奔

  • 13年老媒体人的创业感言:能做好新闻人,你可以创造更多生产力

  • 秦朔:一切都已改变,一切又都未变——回想媒体往事

评论专区
   本站有缓存,一般1小时内能看到您的评论
相关文章:
168炒股学习网
一家专注为中小股民提供炒股入门知识的网站!
我们相信客户至上,并真诚为您服务!祝您投资愉快!
商务合作微信QQ:765565686,联系人:陈经理
版权所有:168chaogu.com,粤ICP备140986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