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买股票比喻为读一本书的话,我最近是在尝试把书读厚。
读一本书通常有两个阶段,那就是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
把书读厚,是在不断思考和批判的过程中,在书本上做注解,添上属于自己的东西。把书里的内容变得越来越多,把书变得越来越厚。这是一个消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吸收的准备阶段。在这里我想到了食物入嘴被咀嚼成渣,然后口腔还要往里添消化酶和一些液体,最终让它体积膨胀,为胃中的消化做准备。对,这就类似于把书读厚。
读薄的过程,是随着消化、吸收,书里很多章节你都已经懂了,掌握了。笔记变得不要紧,甚至书里的某些字、段、章节也变得不要紧。最终只抓住书里关键的部分,并把它挑出来反复吸收,甚至吸收完全的过程,这就是把书读薄。
说自己在把书读厚,一方面认为自己还处在初段,二是最近确实在做这方面的事情。
一开始接触股票就知道了技术分析,并知以致用。然后发现技术指标时灵时不灵。经过反复摸索和深思熟虑,发现从本质上来讲,技术分析更多是一种技术,且是难度系数很高的技术,如果要我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那就是——赌术。
这里绝对没有贬义词,我认为投机也蛮好的,并且也是看《赌圣》《赌神》…一系列过来的。而且,要不是认为自己天资不足,我也会走技术分析这条路,毕竟这是一条致富的捷径,很多在期货上暴富的大佬,都是靠的技术分析。股市里许多短线高手,也是靠技术分析快速发家的。
奈何本人水平有限,只能傻傻地走基本面分析,当个夹头。票要是自身一直好,就陪它到天荒地老。票要是本身出了大问题,就拔X无情。
不是夹头是什么。
改换到基本面分析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而非巴大神的感召。某天,我发现回过头看,以年为单位,潍柴动力的股价波动和业绩走势高度匹配。然后这一点几乎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当然,前提是时间够长。
那一刻真正懂了什么是“市场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机”,尽管我是数年之后才看到这一句话的。
所以就转身做了夹头。
最开始的阶段是看PB\PE(前者是市盈率,由每股股价除以每股利润得出;后者是市净率,每股股价除以每股净资产所得)买股票。
两个数据高了都不敢拿啊。
买的票抗跌性倒是比较好,特别是PB低的,但就是不涨,或者涨不了太多。那种别人的票跌起来很猛,自己得票抗跌性能很猛;别人的涨起来更猛,但自己的票抗涨能力更猛。
不大能赚到钱,这两个指标貌似不太好用,然后我又知道了股息率。这个比较好用,并有两年靠这个指标吃了不少火锅(那时候赚了钱就去吃火锅、串串)。
到这个阶段,激看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资产与股价占比,以及了解利润的派发力度,算是最初步的投资吧,因为我是立足公司本身。这样排除了很多好公司(比如茅台),但也规避了几乎所有的烂公司。
随后,由于市场的进化,简单的指标难以让人赚取足够多利润,我又开始了扩充装备。
看新闻、看研报、提升财报阅读能力梳理业绩的关键指标。从常识和基础逻辑出发,结合追踪较久的股票,又开始有好日子了。
由于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大宗商品涨价迅猛,那时候市场还没有提出“期股联动”。资源企业2016年的财报开始好转,但市场对此没有反应。在随即的2017年,我已经开始靠这个赚钱了,即便单纯依靠对紫金矿业的熟悉,在铜涨价的基础上,也做过好几次波段。
由于2016年白云机场发行了可转债,并在此时股价砸出了相对低点。在进入2017年后,由于业绩的增涨搭乘了当时“漂亮50”的侧风、转债强赎解除了股价上行的转股抛压、T2即将投运的期待和一系列利好、甚至还有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加成。利好纷至下,那一年股价涨得好不畅快。
我做了很多波段,且因为对公司了解较多(2012年就开始赚它的分红行情了),几乎每一段利润都吃到了。当然,还是赚的不多,因为我没有全仓去做这一只。时候我总结了一下,还是因为对公司了解得不够深,不敢买够多。
我和白云机场尽管相识多年,依然有一种隐隐约约“白首如新”的感觉。这也限制了我赚得够多,即便在2018年,随着股价回调,一路加仓依然不够多(不然我现在应该再度假了,而不是敲字,毕竟今年股价都快翻倍了啊)。
2017年底,由于陪朋友提车发现上汽的销量霸榜很厉害,就大比例加仓上汽,没出两个月,就喜赚一笔。
随后的,对于2018年年初对于工程机械增长的逻辑和跌破成本猪肉价的不可持久,而看好三一重工、温氏股份。
这是常识判断和通过财报选股的所得,但挖掘的深度依然没够,所以在两只股票上挣的钱不多。
顺嘴提一句,2018年年初还止损过康美药业、中国铁建。康美药业是完全错过了暴雷之前的医药行情,因为我真的不敢拿,关联交易、巨额质押等等一系列事件,简直让我这个一贯谨慎的人肝颤。即便再看好医药行业,也不敢拿。其他的医药股更不熟。这也让我避过了年中的大雷,够幸运。
止损中国铁建,是因为市场说明,我的逻辑好像有问题,就不多说了。
通过生活常识,理出投资逻辑,再通过财报关键指标选股,这一条路是能赚钱的,但问题是很多时候看不了太深入,赚的钱也不够多。
所以,接下来的动作应该是把这一套投资体系深入下去,然后我选择了继续研究熟票。
财报应该是最值得信任的资料了。
所以,最近我在全面、深入的挖掘财报,并在纵向对比中(通过财报的历史数据,来发现规律),更加全面地了解公司。看得财报还是那几家,我想,这样子深入挖掘下去,看财报的能力应该会更强吧。
这也有了最近的通过三张表看公司系列。
股市赚钱的套路有很多,但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东西,老套路也不能适应新局面。很多东西过去了就过去了,只能向前走。在股票投资的过程中,总是摸索着前进。需要学习,不断进步。
最后,书本变厚也是有个限度的,变厚也有边界,只能基于该本书来变厚,不是漫无目的的扩张。
我曾经下载了很多行业资料,甚至专业词汇。最后发现不行,即便我很懂公司的技术,依然没有卵用。立足于财报,专注于财报就好。
我想,等我把书变到足够厚,然后再变薄到没有,才是一种大幅度的提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