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只十倍股!就在这个疫情中最惨的行业
上一篇文章,有读者提到,光线传媒业绩还没好转,但股价已经涨了不少,这是什么逻辑?
今天君临先跟大家讲个牧原股份的往事。
看下面:
这是过去几年的历史猪价图。
本轮猪周期的起飞,是从去年3月份开始的,2月份生猪价格11.87元,3月涨至14.54元。
经过一年时间的飞涨,今年初2月份攀升至顶峰38.3元,此后一直在高位运行。
我们再看养猪业的龙头牧原股份。
2018年猪瘟疫情爆发之前,牧原股份的股价高点是19.97(前复权价)。
熊市估值下探+猪瘟疫情的恐慌抛售,至2018年8月,股价探底,低点11.65元。
此后一路上行,到2019年2月初,猪价起飞前夕,股价已经上行至20元以上。
不仅涨幅翻倍,并且突破了猪瘟疫情之前的股价,创下新高。
正当你感叹,股价跑得比猪价快太多,不给你上车机会的时候——
接下来一年多的涨幅,才真正让你拍烂大腿。
20元之上,股价又涨了5倍!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股价创下新高的牧原股份,还能拥有如此巨大的涨幅?!
第一,是疫情对供给侧的打击,使得猪肉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
第二,小型养猪户的大量退出,使得作为龙头的牧原股份吃掉了更大的市场份额。
我们看看牧原近几年的业绩。
2017年,营收100亿元,归属净利润23.7亿元;
2018年,在疫情冲击下,营收增速放缓,净利润大幅下滑至5.20亿元。
2019年,疫情结束,需求恢复,营收暴增至202亿元,净利润达到了惊人的61.1亿元!
今年上半年,营收210亿元,净利润已经达到了可怕的108亿元!
半年净利润,就已经超过了疫情前的全年营收!
双重利好叠加之下,就是可以这么为所欲为。
所以记住:
疫情之后的股价反转,翻倍只是起点。
叠加了供给侧收缩带来的供不应求+龙头份额提升,股价的涨幅往往能超出你的想象力。
但是,全行业的表现通常是两极分化的,这种机会只属于龙头。
接下来,我们继续本轮疫情的四大惨行业系列分析:
电影院线、媒体广告、旅游酒店、航空机场
本文重点关注旅游酒店板块。
1、疫情第三惨:旅游酒店
1)行业趋势
本轮疫情,旅游业受到的打击是众人皆知的,尤其是酒店、客栈、餐饮等细分领域,死伤面非常巨大。
而旅游业,又是中国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行业之一。
数据显示,这个行业对中国GDP贡献率达11%,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产业,影响范围非常广泛。
尤其是,大多数行业的从业者都是底层百姓,对于保就业、社会稳定非常重要。
这就决定了,决策层将会尽可能的出台政策扶持。
2020年7月14日,文旅部发布关于推进旅游企业扩大复工复业的通知:
第一,恢复跨省团队旅游;
第二,调整旅游景区限量措施,景区限流从30%上调至50%;
第三,出入境旅游业务暂不恢复。
随着政策门槛放宽,各个板块的主体也同步推出各种优惠促销手段。
比如山东、湖北等多个省市的景区门票,推出减免措施,各家航空公司也推出了极度优惠的随心飞产品。
这让在家“憋”了许久的人们按耐不住了,行业回暖趋势明显。
民航旅客服务评测平台CAPSE收集的13874份有效样本显示,从旅客旅游出行意愿来看,8月的指数提升显著,环比7月提升21%。
铁路部门的数据显示,7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2.07亿人次,环比增加3995万人次,增幅达24%。
总之,旅游业受疫情的打击面、复苏进程,跟电影业是相似的。
2)标志性事件
今年夏天,海南游站在了C位。
根据三亚市旅游局发布的数据,今年2月份,三亚接待的过夜游客只有9.74万人次,同比下降95.47%。
完全是灭顶之灾。
此后,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自5月份开始,同比降幅恢复到50%以下。
5月,同比降幅为-34.57%,6月,-17.00%,7月-2.73%。
8月份的数据还没出来,但预计将恢复到同比增长的趋势。
实际上,7月份只是国际入境游客减少了,而国内的过夜游客已经是正增长。
7月份国内过夜旅游收入39.02亿元,更是同比增长了17.78%,环比增长了93.84%。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在7月1日至27日,海关共监管海南离岛免税销售金额22.19亿元、购物旅客28.1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34.19%、42.71%。
不满一个月的销售金额,是2018年7月,三亚、海口两家免税店免税商品销售额的近4倍。
这些数据都是超预期的。
毕竟,那时候跨省团队游还处于禁止状态,待8月政策开放,可以想象将有多火爆。
海南游的火爆是有特殊原因的。
第一,出境游依然处于禁止状态,海南形成了对东南亚海岛游需求的替代效应。
第二,今年海南的免税政策升级,内循环效应发力。
3)预期机会
今年的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是结构性的。
首先是需求端。
低端需求,由于失业率提升,消费能力下降,预计恢复将会比较缓慢。
而高端需求,由于资产在放水牛市中基本不受影响,因此消费能力一如既往,甚至压抑了大半年之后,补偿性消费更加旺盛。
另一边是供给端。
海外疫情还充满着不确定性,出国游尚处于禁止状态,因此海外游的高端消费将只能在国内寻找替代品。
出国游的主力是:东南亚的海岛度假游+发达国家的文化休闲游。
东南亚的主要替代品,就是海南,也只有海南能满足国内高端海滩度假的需求,这是其站上C位的根源。
而发达国家的文化休闲游,替代品就是一线大城市的周边游,以适合亲子活动的主题公园、度假区、高端酒店最受欢迎。
相对来说,年轻人喜欢的中西部山岳景区、探险观光活动、低端客栈等,仍在疗伤中。
2、六大龙头公司跟踪
第一家:宋城演艺
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景区项目自2020 年 1 月 24 日起全部关闭,6 月 12 日起才陆续恢复营业。
营业时间只有42天,一个半月左右。
根据中报,公司上半年营收 2.83 亿(-80%),归母净利 0.4 亿(-94.9%),扣非归母净利 0.2 亿(-96.8%)。
业务停摆了这么长时间,竟然还能保持盈利,实在是难得。
盈利的主要原因,是轻资产业务设计策划费+投资收益带来的。
所谓轻资产业务,指的是宋城演艺为其它三四线地区的景区提供的品牌管理和创意策划服务。
创意策划是一次性收取的费用,后续的品牌管理则是根据业绩持续获得分成。
这类似于酒店行业的品牌加盟连锁,通过输出技术和管理能力,加快成长速度。
中报显示,宋城的轻资产项目新郑、宜春、宁乡等贡献前端一次性设计策划费收入 1.78亿元,毛利率达到 98%,这是其扭亏为盈的关键力量。
另一方面,公司持有花房集团 39.53%股权,包含了 PC 端的直播平台六间房和移动端直播平台花椒。
这块业务上半年在宅家经济的推动下,甚为火爆,带来的投资收益有2900万元。
东边日出西边雨,这就是业务多元化的好处吧。
作为旅游景区行业的龙头,宋城演艺在疫情中虽然营收停摆了,但业务的运营升级并没有停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宋城演艺正在对传统的演艺景区进行全面的升级,从一个单一的演出产品,升级为风格类型更丰富的演艺王国模式。
什么意思呢?
传统的宋城演艺,主打的是“宋城千古情”这种表演剧目,是静态的剧院式观赏。
而升级的演艺王国,将有沉浸式、实景式等更多风格的观赏形式,白天有几十种不同风格的表演,晚上还有集装箱音乐会、啤酒烧烤美食等游园活动。
这不仅是体验的升级,也将带来从单一门票收入向多元化收入的转变,对于提升客流的人均消费很有好处。
目前来看,宋城正在对杭州大本营进行大规模整改,西安的演艺王国已经在6月开业,上海的演艺王国将在明年一季度推出。
如果模式验证成功,其它的直营景区也将全面复制。
宋城的商业模式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条是面向主要大城市的重资产直营模式,一条是面向三四线地区的轻资产加盟模式。
大城市消费能力强,客流大,宋城通过自主投资运营的大型主题公园,形成深厚的护城河,并获取主要收入。
三四线地区消费能力弱,客流分散,宋城通过创意策划输出+品牌管理,走差异化之路,获得辅助性收入来源。
此前,宋城的直营项目集中在杭州、上海、西安、三亚、丽江等地,聚焦在长三角和中西部的网红旅游地。
如今,宋城位于大湾区的项目正紧锣密鼓之中。
佛山西樵山的项目将于 2021 年上半年开业,珠海演艺王国已经动工,有望于 2022 年开业。
第二家:锦江酒店
锦江是中国连锁酒店行业的龙头,近年来以快速的收购扩张著称。
根据美国酒店权威杂志《HOTELS》发布的2019年度酒店300强行业数据,以客房数量来计算——
前20名中,中国有7家酒店公司上榜,美国有10家。
这7家中国酒店公司分别是:锦江、华住、首旅如家、东呈、格林、尚美、开元。
锦江酒店排名国内第一,世界第二。
这些庞大的客房数,包括了收购获得的铂涛7天酒店、法国卢浮酒店、维也纳酒店等。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锦江虽然实质亏损严重,但扩张的姿势不变。
9月10日,锦江酒店发布公告称,将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约 50 亿元。
这些钱,15亿元用来偿还债务,35亿元用于开店和酒店升级。
开店方面,上半年净开店数为 305 家,其中直营酒店减少 42 家,加盟酒店增加 347 家,加盟店和中高端占比提升至 89.3%和 44.4%。
下半年预计还要加快。
这次疫情,对盈利能力比较弱的单体酒店、尾部连锁品牌,几乎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对于行业龙头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好的逆势扩张机会。
酒店升级方面,近年来酒店行业的主要趋势就是中高端化,以满足国内消费升级的需求,内部装修提升是能够有效吸引客流,改善盈利能力的。
截至今年中,锦江拥有酒店数接近9000家,其中一半都是经济型酒店,如果这些酒店中的一部分能够逐渐升级为中端酒店,无疑将大大提升盈利能力。
第三家:首旅酒店
作为国内酒店业的三巨头之一,首旅自从收购了如家之后,扩张速度是相对较慢的。
以客房数而论,首旅如家的门店数已经被华住汉庭超过,仅排名第三。
更是不及老大锦江酒店的一半。
今年的疫情,首旅的大本营北京因为长时间处于严厉的封城状态,受创比其它两家也更为严重。
因此亏损也更厉害。
不过,首旅也并非一无是处。
相对于锦江的扩张战略,首旅更加关注经营质量。
以最近三年(2017-2019)的财务数据来看。
首旅的净利率分别为7.8%、10.4%、11.1%,高于锦江的7.3%、8.3%、8.4%。
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49、0.51、0.49,高于锦江的0.31、0.35、0.38。
ROE分别为8.98%、11.07%、10.36%,高于锦江的6.88%、8.60%、8.35%。
负债率也更健康,分别为54%、49%、45%,低于锦江的66%、65%、63%。
正如我们前面讲到的,国内酒店行业的一个大趋势是消费升级,走中高端化之路。
而在这方面,首旅是走在前面的。
一方面,首旅传统的品牌建国饭店,比锦江酒店的档次更高;如家酒店也比7天酒店的档次稍高一些。
另一方面,这些年首旅的发展重点就是中高端酒店,如家在探索时尚酒店产品方面颇为进取,打造了许多新锐品牌。
比如YUNIK HOTEL,是一个立足于多元化社交且年轻化的酒店品牌,可以让年轻人享受到电音派对、黑科技电竞和世界杯之夜等。
郊野休闲度假品牌“如家小镇乡野趣乐部”,可以在太湖边打造房车、木屋、集装箱等新奇住宿体验,让顾客享受到具有大自然风味的住宿体验。
那么,究竟是追求规模+扩张速度的锦江,还是追求高端+经营质量的首旅会跑的更远呢?
第四家:凯撒旅业
凯撒旅业是国内旅行社出境游领域的龙头之一。
不过,旅行社是个劳动密集型行业,竞争门槛低,红海搏杀,利润率极低。
以过去三年为例,凯撒旅业的净利率分别为3.03%、2.67%、2.52%。
本来就不挣几毛钱,利润率还逐年降低。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更是大吐血,亏损1.18亿元。
如果单纯是做旅行社,君临不会把他拿出来说。
关键是“聚焦海南+拓展免税店业务”这个预期概念的想象空间。
2019 年 10 月,公司参股天津邮轮母港的免税店开业,这让凯撒旅业尝到了甜头。
11 月,凯撒旅业全资设立的海南同盛世嘉免税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成为公司免税业务的控股管理平台。
12 月,同盛免税与北京寺库签署《江苏中服免税品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入股江苏南京市内国人免税店。
国人免税,全称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有限公司,拥有相关地方的免税店运营牌照。
免税店行业有多赚钱?
看看中国中免过去五年的股价走势就知道了。
五年十倍的节奏。
在中国,免税行业是具有极强的政策属性的,国家推行牌照制,控制市场的准入权。
所以一旦能拿到牌照,必将农奴翻身把歌唱。
2020 年 4 月,为促进免税投资业务的快速推进,全资子公司海南同盛世嘉免税集团有限公司将由凯撒旅业与文远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共同对其增资,增资结束后凯撒旅业将持有同盛免税 75%股权,文远基金持有其余 25%。
这个合作伙伴,文远基金是什么来头呢?
资料显示,文远基金的有限合伙人之一,是三亚市政府国有独资企业三亚发展控股有限公司。
今年 3 月,三亚市政府与凯撒旅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协议中提及三亚市政府将依法依规给予资源协调,支持凯撒旅业及其免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在三亚市区及机场的免税项目,助力三亚市免税业务网络布局的形成。
近年来,海南全力推进免税行业发展,希望抓住这波免税政策松绑+疫情内循环的机会,打响三亚的免税购物品牌。
拿到了免税牌照的凯撒旅业,于是和三亚政府一拍即合,强势布局三亚的免税店业务。
今年上半年,基于这个免税概念的释放,凯撒旅业的股价短线十连板,被爆炒了一波。
虽然说短线的股价是有点泡沫的,未来的业绩落地也存在着不确定性。
但君临认为,只要这个战略真的能稳健推进,凯撒成为第二个中国中免,乌鸡变凤凰的小目标还是可以期待的。
第五家:中青旅
中青旅作为国内三大旅行社之一,跟中国国旅一样,挂着羊头,卖着狗肉。
营收大部分来自苦逼的团队游业务,但利润却是主要来自其它领域。
中国国旅拿到免税店牌照之后,飞黄腾达,后来干脆把主营业务旅行社给一脚踹了。
中青旅则是转型景区业务。
景区虽然利润率比旅行社高,但这是重资产经营,暴利程度毕竟比免税店差很多。
以2019年为例,公司营收来源中,33%来自旅行社,27%来自IT产品销售,19%来自整合营销服务,12%来自景区经营,3%来自酒店,3%来自房地产。
真是相当杂乱。
不过,就利润而言,42%来自景区,其它业务都在5%-15%之间。
旗下景区,就是全国两大网红景点:乌镇和古北水镇。
上海周边,江南水乡之地,古镇无数,早年以周庄名声最盛。
后来,由知名规划设计师陈向宏领导的团队,对乌镇进行全面的二次开发与包装,并引入了乌镇戏剧节等文化内容,一炮而红。
此后,在北京复制了古北水镇,也获得成功。
如今,第三个项目,濮院古镇正在建设中,位于乌镇附近,同样将上海作为主要的消费市场。
第六家:天目湖
天目湖在旅游景区中规模不算大,却颇有特色。
我们知道,国内的景区上市公司,大多数是背靠稀缺资源,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比如黄山、丽江、峨眉山、九华山、西安、张家界、桂林等。
经营主体都是国企,虽然拥有垄断牌照,但主要靠卖门票+索道+景区车票。
一来企业机制不灵活,二来营收来源有限,三来跨区域扩张能力弱。
因此成长性欠佳。
而天目湖却不太一样。
天目湖是个缺乏全国性知名度的景点,客户主要是上海、长三角的周边游。
这么一个不知名的小景点,凭啥其经营主体竟然能A股上市了?
市值甚至超过了许多大牌的网红景点?!
我们将四家主要的景区公司:宋城演艺、中青旅、黄山旅游,天目湖,拉出来溜溜。
看过去三年(2017-2019)的财务数据——
1)扣非净利增速。
宋城演艺:24.77%、15.62%、-4.50%
中青旅:16.04%、14.40%、-12.40%
黄山旅游:5.68%、-1.19%、-8.51%
天目湖:21.90%、12.29%、29.57%
2)ROE
宋城演艺:15.60%、16.38%、14.52%
中青旅:10.71%、10.21%、8.95%
黄山旅游:10.14%、14.05%、8.24%
天目湖:19.02%、13.11%、14.46%
论业绩增速,天目湖和宋城演艺处于伯仲之间,排名第一阵营。
中青旅略差一些,黄山旅游基本是停滞不前。
论收益率,同样是天目湖和宋城演艺处于第一阵营,中青旅和黄山旅游排第二阵营。
天目湖为何能如此优秀,竟然在成长性和经营质量上比肩国内景区老大?
首先,跟宋城演艺一样,这两家公司都是民营企业,机制灵活。
而众所周知,中青旅和黄山旅游都是国企。
机制灵活,意味着脑子活络。
天目湖虽然缺乏知名景点,但多次销售的转化能力极强。
目前,天目湖旗下有山水园景区、南山竹海景区、温泉度假区、水世界主题公园等四个景点。
这些景点都在附近,一个游客来了,通常会全部玩一遍,门票就卖了四张。
然后呢,景点里又有游船、观光小火车、熊猫馆、奇石馆、彩蝶谷、精灵王国、鱼疗、矿砂、足疗、SPA、漂流、竞速滑道、高端酒店、大众客栈、餐饮、特色商品等相当多元化的娱乐项目。
这些差异化的二次消费,又卖了一堆票。
围绕着吃喝、玩乐、住宿、购物一条龙的服务,天目湖基本上把旅游行业能引进的项目都搞了一遍。
因此在每个游客身上能赚到的钱,是相当惊人的。
那么,还有提升空间吗?
天目湖认为是有的,当下建设中的项目就包括:竹海索道二期、个性化的帐篷酒店、高端的温泉度假别墅等等。
未来,是否可以再增加一些游乐场、酒吧、艺术节,甚至和知名导演联手,搞个“天目湖印象”?
似乎这家公司就没有什么不敢搞的。
其次,跟宋城演艺一样,两家公司都是以长三角为大本营。
长三角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周边1.5亿人口,消费能力旺盛,这里面有着巨大的可挖掘空间。
如前面所说,本次疫情过后,一线城市附近的周边游,主要替代的是发达国家的文化休闲游,天目湖同样将受益多多。
3、总结对比
A股旅游酒店板块的6家龙头公司,分别属于三大细分领域:
景区:宋城演艺、中青旅、天目湖
酒店:锦江酒店、首旅酒店
旅行社:凯撒旅业
如果拿旅游行业跟电影行业作对比,你会发现两个行业非常相似。
同样是前景向上,受益于消费升级的文化休闲需求,同样在本次疫情中遭受灭顶之灾。
困境反转的机会巨大,甚至有着不逊色于养猪业当年的投资机会。
细分领域中,景区跟电影制作十分相似,都是内容提供方。
行业龙头光线影业和宋城演艺,都有着独特的商业模式,护城河深厚。
一家有IP的电影公司+一家擅长经营主题公园的公司,不就是迪士尼模式了吗?
黑马天目湖,未来的可能性同样很大,跟擅长搞爆款的北京文化有一拼。
中青旅,则有点像华谊兄弟,想得太多,能力却欠点火候。
酒店跟电影院线十分相似,都是连锁扩张模式。
在疫情中,酒店和影院的长尾供给方死伤惨重,是供给收缩最严重的细分领域之一。
行业龙头锦江酒店和万达电影,都在定增融资,准备趁着行业低谷,大幅逆势扩张。
首旅酒店和横店影视,作为二线阵营的代表,都在跟老大走差异化之路。
一个发力高端,一个发力低端。
而旅行社板块,则类似于电影行业的发行方。
只不过,中国电影有牌照优势,稳就一个字,但也缺乏了点想象力。
而旅行社的龙头们则纷纷在逃离这个行业。
中国国旅搞免税店去了,中青旅搞景区了,春秋国旅搞航空公司去了……
他们都搞的不错。
现在,凯撒旅业也要搞免税店了。
这会是最大的黑马吗?
(来源:君临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