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猪坚强:周期与轮回
早情报 From 财经早餐? ? ? ? 作者:我是你九哥
转载授权
国庆假期,许多游客专程来到建川博物馆的别墅中看望“猪坚强”,也再一次上了热搜。
出生于2007年,在汶川地震中被埋36天后被救出,因此得名“猪坚强”。
13年中,“猪坚强”一次次与病魔斗争,又一次次站起来,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
13岁的“猪坚强”,可能是中国上万年养猪历史上最著名、最幸运的一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自新石器以来,野猪被驯化后,家猪最后的终点不是拿来祭祀就是成为一道美食。
被宰杀成为最常见的归属,因而世人常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而“猪坚强”是又出名、还很壮。
在2007年底,正是四川人杀年猪、灌香肠的好时节,“猪坚强”的体重就达到了完美的100公斤左右。
后面能看到2008年的太阳,也许说明了“猪坚强”非凡的命运。
在经历大地震后,被好心人收养,有专职的饲养员、豪华的猪别墅,还有数不清俊男俏女的关心。
安然度过了13岁生日的“猪坚强”,相当于人类的100岁高龄,俨然活成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实际上,在过去13年里,所有的猪是特立独行的存在。
13年中,猪的身价经历了至少4轮的高低起伏。
每当猪价大幅飙升时,养猪的收益上行,新进入者随之增加;随着供给的增多猪价持续下行,不断击穿养殖成本,养殖户持续退出或淘汰母猪;市场供应减少后,猪价又开启新一轮的上行。
每隔三四年的一个周期轮回,猪肉价格在过去十余年间的周而复始愈发明显,让消费者、养殖户和政策决策者苦不堪言。
无数专家学者想尽一切办法,想让猪的身价保持稳定,但都无济于事。
逃不掉的“猪周期” 在“猪周期”这个怪圈中,人们可以决定猪的生死,但却掌控不了猪的价格。
就在“猪坚强”出生的2007年,猪肉价格正处于一轮快速上涨中,生猪价格从2006年中的6元左右企稳回升,在2008年3月曾一度达到18元以上,“猪坚强”能逃脱2007底被宰杀的命运可能与当时的主人想卖更高的价钱密切相关。
养殖户持续涌入、2008年底金融危机大爆发、2009年甲型H1N1流感以及瘦肉精等事件,对疯狂的猪价形成一轮全面压制。
2009年下半年生猪价格再度重回10元以下,不断击穿成本线的同时是养殖户和能繁母猪的退出。
这是“猪坚强”经历的第一个完整的周期。
此时它已经走出大地震的阴影,进入建川博物馆,吃喝无忧,而且博物馆为它举办了两周年庆典。
一轮周期的结束也意味着新一轮周期的开启。
供给的不断减少再次推动价格的攀升,生猪价格在2009年底开启新一轮的上行,在2011年国庆前夕一度逼近20元/千克。
然而,周期的力量再次显现。
猪价高涨的背后是供给的增加,价格随之下滑,并持续到2014年上半年。
在之后的2014中到2018年中,第三轮的猪周期继续开启、高潮、衰退。
2018年中,在猪价触底的同时,非洲猪瘟在国内快速扩散,叠加前期的环保限产等政策,能繁母猪和生猪产能快速下滑。
与此同时是生猪价格的急速飙升,10元、20元、30元,甚至在2019年10月突破40元/千克。
不过,“猪坚强”经历的第四轮周期正在缓慢进入下行通道。
从能繁母猪数量、生猪存栏和出栏数据来看,周期的拐点已经出现,“吃不起肉”的艰难时刻正在过去。
数不尽的轮回 “猪坚强”的13年,猪周期周而复始。
在上万年的历史中,猪从来没有像最近十余年来让人念念不舍又头疼不已。
为什么要穷尽一切控制猪价的稳定?因为涉及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
“无肉不欢”早已成为很多人日常的一部分。
全球猪肉消费量中,接近一半在中国;中国人均每年猪肉消费量接近40千克(约半头猪),占所有肉类消费的66%。
与此同时,猪肉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关度高达0.8以上。
猪肉价格的周期波动作为影响物价水平最关键的因素,对于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影响深远。
头疼的是,中国生猪养殖以个体户、小农场为主,规模化养殖基础薄弱。
养殖100头以下企业占比超过97%,TOP5企业市场份额也仅有7.64%。
在数以亿计的家庭农户的作用下,非理性的决策,使得生猪养殖陷入了类似于股票市场的“追涨杀跌”。
猪价涨了增加产能,猪价跌了快速退出,原本市场规律下的价格起伏被进一步放大。
可喜的是,过去主导猪周期的供给波动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这一轮强周期演化的过程中,家庭养殖户基本消失,小微养殖场加速淘汰。
随之是中大型养殖企业产能飞速扩张抢占市场份额。
在9月初,有媒体报道,中国各大养猪企业已发布的在建或将建的养猪项目规模将达20亿头,而中国猪肉年消费量仅6.5亿头,未来生猪行业或出现产能过剩。
更有上市公司董事长公开表示,猪肉价格完全有可能跌回4-5元。
供给结构的变化,可能会带来周期波动的弱化,但显然不会泯灭。
只要猪还是人在养,只要猪还是人在吃,依旧是数不尽的轮回。
只希望“猪坚强”能够见证更多的轮回,只希望所有人都能随心所欲吃上一碗红烧肉。
?
(来源:财经早餐)